学部新闻

品味书香,静享阅读——初中部语文组读书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4-11-14 浏览次数:563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与书卷朝夕相处的初中部语文人,11月14日齐聚初中部多功能教室,分享读书心得,畅谈阅读乐趣。倪源老师、钱静老师、毕爱枝老师分别做了分享,最后特级教师黄本荣做了《有关教师阅读的杂思杂感》的微型讲座。

倪源老师分享了杨本芬的《秋园》,这本书以其母亲为原型,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写出一个女人的一生,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人们在大历史背景下的无力感。尽管面临各种困境,秋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保持着生存的意志,再现了一个世纪的人性“活化石”。虽是轻轻的一本,却是沉沉的一生。倪老师不但感动于秋园坎坷的一生,也感动于真纯、质朴又美好、柔韧、饱含着力量的文字。毛姆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人生难免会遇到孤独和悲伤,我们要有足够的力量消融这些负面情绪,读书是最好的方式。

 

倪源老师读书分享

钱静老师由学生的问题出发,跟全组老师分享了两个话题:“诗意人生——黄昏与中国文学的日暮情思”“行思结合——教师读书与行走的感悟思考”。

钱老师从三个维度解读了中国文化中的“黄昏”这一意象,它凝聚了中国文人迫近的忧惧心态、苍茫的历史意味、虚无的生命体验;光色迷濛、温馨、愉悦的审美感受、静谧、温馨、平和、从容的生命体验;从正反两个角度解读了中国文人日归、人归、心归的舒适与惬意与黄昏闺怨、斜阳羁旅、日暮送别的愁思。钱老师又从阅读和实地寻访两种方式从文化层面来探究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在中日两国的印迹,解读旁征博引,诗词文信手拈来。

钱静老师读书分享

毕爱枝将刘慈欣《流浪地球》和罗翔《圆圈正义》融合起来,探究法治要义,体悟正义精髓。毕老师结合法治案例、历史人物,逻辑清晰地阐释了《圆圈正义》中法律也要为“有罪”之人辩护,要有公正的司法;法治不能被舆情影响,法律要尊重舆论的感性表达,但是要超越舆论的偏见;鼓励大众理性思考,建立大众对法律的信任三个重要观点。毕老师既跟在座老师分享书籍,也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

 

毕爱枝老师读书分享

 

最后特级教师黄本荣做了《有关教师阅读的杂思杂感》的微型讲座,黄老师回忆和儿子共同阅读的温馨时光:每人读上一段,黄老师那磕磕碰碰的“普通话”常常惹儿子发笑,儿子稚声读出的哲言常常引他沉思,读书成了一种父子俩忘我的游戏娱乐。现在睡前 “随便翻翻”,让读书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了睡前的一种“健心运动”,一种生活方式。

黄老师表示读书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读书多了,容颜会改变,读过的文字会潜藏在言行举止中,在气质里和广博的胸襟中。黄老师还强调读物的选择要多样化,避免进入信息茧房,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语文教师还要阅读专业书籍。

 

 

特级教师黄本荣微型讲座

 

一本书,一段优雅的阅读时光,一群人,一种共读的诗意场域。在阅读之路上,初中语文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与强者同行,与智者同频,一起寻找阅读中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