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3:40,初中部牵头组织的一场特别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录播教室拉开序幕。活动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教科研先进备课组”颁奖仪式,后一部分是“一起尝试做课题”的专题培训。
上学期末,初中部结合备课组组织公开课的级别次数、获奖论文和发表论文占全组人数的比值、个人课题的立项和结题、校本教研的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考核的数据,评选出了“教科研先进备课组”单项奖,初一语文组、初一生物组等8个备课组获得该殊荣,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李如密教授给获奖的备课组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
李如密教授和获奖的备课组长合影
我校一直鼓励老师们积极尝试个人课题研究,但工作忙、不会做、没有需求等各种原因导致不少老师对个人课题敬而远之。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并迎接4月中旬的两年一度的课题申报,学部邀请到南师大教育科学院李如密教授和吴亮奎教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面对面指导老师们如何做课题。
吴亮奎教授开头一句话便惊艳四座,他说“做课题首先要‘选题’,怎么选题,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矛盾’,就是我们选题的方向,就这么简单。”一句话点明了做课题的价值,做课题就是为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这一句话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接下来他对课题的来源、选题要避免的问题、选题的策略和方法、课题的表述做了细致的指导。
吴亮奎教授讲课中
在与台下教师互动的过程中,杨坤老师说出了年轻教师的烦恼:做课题太高大上了,我觉得困难太多。思品组组长解学梅老师也向教授提出:当下到底该如何评价思品学科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李如密教授首先帮助老师们打消做课题的顾虑:做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确实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充裕的研究时间,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学校的优势(如学校特殊的办学性质、特色的理念、特别的课程)、学科的优势(一门学科教了多年,每位老师应该有学科的自信)、研究对象的优势(我们天天与学生打交道,只要细致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李教授深情地说“我们的研究要有泥土味,这些泥土必须来自田野”。他提醒我们做研究时不能把现象当成问题,要找出现象后面的问题,对问题界定清楚后,要进行严密的论证、通过适切的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做有效的真实的研究。
李如密教授讲课中
一个小时左右的讲座实在很快,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进行更深入的互动,但从老师们沙沙记笔记的声音,和不时会意地微笑和点头,笔者感觉大家都听得入神了入心了。
老师们认真地听讲座
不妨,我们一起来高大上一把,做做课题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