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芳
有好几天没收到小洛的短信了,心里很是不安,不知他好些了没有?同学们也变得很惦念他,总来问我:“老师,他怎么样了?”有的说:“可不可以给他打电话,告诉他我真的想和他说对不起。”
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为什么会让我心里不安,让同学感觉愧疚?
这,还得从头说起。
镜头一 “老师,不好了,打架了!”一个同学闯进办公室,嗓门大得惊了所有老师!今天可是开学后的第一个晚自习啊!竟有人打架?我一边想一边奔到楼下,一看,傻眼了,小洛和他妈妈扭打在一起!
“你要是回家,就干脆不要上学了!”
“就要回,不给回,腿在我身上,自己回!”
“你敢!”
“你看我敢不敢!”
母子俩边吵边挥动胳膊,我还真没见过这场面呢。赶紧过去拼了命才拉开,刚想问,小洛已撒腿跑了,很快消失在走廊尽头。我很着急,心想这可怎么办?只听他母亲说:“老师,不要紧,他会回来的。”拉着我只和我唠叨,原来是他不愿意住校要回家,妈妈劝解不成,要打他,他觉得丢面子,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这还了得,这么小就如此嚣张,再大点谁还能管得了啊!我一面让他母亲把他找来,一面思忖如何处理这开学后第一件棘手的事情。
半小时后,他一个人回来了,我不由分说,狠批了一顿他,他看我那么严厉,由于刚开学,他暂时被我的气焰压下去了,但他的那股子倔强与顽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心想,这小子来硬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得想个妥当的方法才行那。
慢慢地,我发觉这是个聪明、机灵的男孩子,但他行为散漫,习惯特别差,常常和班里同学打架。他还有着另一个特点——好动,而且是令人头痛的“好动”。渐渐地,我的烦恼、愁绪大都因他而起,要我喜欢他不知该从何而起,要我爱他提都不想提,哎……爱优秀的孩子容易,爱一般的孩子可以,爱调皮且顽劣的孩子难啊!
那时,他是软硬不吃,仅仅两周他已在班里树敌无数了!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有如此偏激的表现呢?
后来,在和他父母交谈过程中了解到更多关于他的信息。
父亲是个建筑商,母亲在社区工作,家境不错;独生子是父母的希望,父母很溺爱他,养成他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性格。直到上小学三年级后家长常被老师请到学校面训,才知道孩子太过顽劣,于是,其父开始坚信“严父出孝子”,坚持“棍棒出人才”的方针,几乎每周都要暴打他一次到两次,打完似乎有效果,不闹了,安静了。时隔不久,之前的事又会重演,周而复始,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难管,父母与他很难沟通。在学校,他总觉得周围没有朋友,谁都无法信赖,谁得罪了他,他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打架。造成他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缺少关心,特别是家长和老师的关心。
这个孩子的问题在于他的父母教育不得法造成的。问题找到了,那就对症下药吧。
解决方式:与其父母交流,变溺爱为“放手的爱”。
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然而不能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父母无法表达正确的爱。
我请他们试着做两件事:第一做孩子的朋友。放弃家长的权威,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走近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第二试着给孩子以宽容。成长中的孩子容易犯错,孩子是在犯错中长大的,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接纳孩子。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提出批评,批评要就事论事,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帮助分析原因,引导他怎么做,使孩子在成长中更自信;而不是数落、责骂,更不能动辄棍棒,那样只能更加剧彼此之间的距离。
经过几番努力,他安静了,有好几个星期没有请他光临办公室呢!我正为自己出色的班主任工作沾沾自喜,没曾想——
镜头二“小洛又打人了!还打女生!”“小洛这周只交一次作业!”我看着班级日志上记载的事,8 0%都是关于他的,我压住心头的怒火,走进班里,还没等进班,只见班长跑出来一头撞在我身上,见我如同见了救星:“班里的水桶被小洛用美工刀捅破了!”我一看果然,洁具间满地是水,我强压住心头的火气,让他到办公室。
他垂头丧气地站在我办公桌旁边。
“爸妈打你了?”
“没有。”
“同学打你了?”
“没有。”
“为什么不写作业?”
“不想写。”
“老师,你别问了,我错了,我写保证。”
“不仅写保证,而且打扫一周班级卫生。”
太顺利了,事情就这么简单的处理完了,当时,我甚至还有一种自鸣得意的感觉。
事后,我越想越不对,我处理得是否太轻率了?我应该先仔细了解清楚情况,然后再处罚,也许不是他的错呢?也许他只是为了应付我,让我这个所谓的轻松处理方式带来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已,甚至可能从一开始他就学会了说违心和虚伪的话。为什么我一定要把这样事情扩大化?写保证和罚扫地一星期对于我来说只是一句话,可对于学生来说呢?学生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磕磕碰碰中完成的,我应该允许学生犯小错误,而不是苛求学生做一个 “完人”,这可能更需要老师不断的耐心教育和引导。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何不尝试着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要让学生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而不是对老师有一种惧怕,更不是一种违心的应付,如果因为迎合班主任的权威心理而滋长出来虚伪,那才是每一个教育者真正的悲哀。
该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走近他的心里,让他信任我呢?
事情出现了转机。
镜头三 感动瞬间:我班开展了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父母、师长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懂得珍惜,学会付出。事前,我通过一线通征集“父母心语”, 家长通过一线通或手机发来对孩子的期望和最令他们感动的事,我将所有心语制成ppt:
来自小洛的家长:孩子,妈妈向你保证以后不再罚你跪了,每次打完你,妈妈很心疼……希望你,认真学习,端正态度,做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国庆节布置特殊作业(体验怀孕妈妈)以后,一天晚上你给妈妈倒洗脚水,说给我泡脚,记得那是你第一次给我洗脚……
当他读到妈妈的话后,伏在桌上抽泣,开始声音很小,是很压抑的声音,后来同学发现了我也看到了,就说:“想哭就哭吧。”然后他就放声大哭,全班同学静静地等待……
那场景很令我感动。我意识到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教育良机!课后我及时找到他,对他说:“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又用他们的爱给我们撑起一片晴空,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他们最心疼的儿子,老师也觉得你其实蛮可爱的,就是脾气倔了点,火气大了点呢。”“一个人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才会体会到生活的幸福与乐趣,学会了感恩,就学会了生活。”我们第一次有了长时间的交流,是那种心灵的交流,他主动和我说了他不喜欢读课本上的东西,更喜欢课外读物,尤其喜欢漫画;不是不想交作业,是上课听不懂,课后做不了;每当犯错误后,自己也很后悔……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复杂的世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外在表现探知学生的内心世界。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落后学生。正因其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
解决方式: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同学变排斥为接纳。
高楼大厦需要能工巧匠建筑,塑造学生心灵也需辛勤园丁的精雕细刻。教育本身是艺术,而与学生谈心则是一种教育艺术。推心置腹地谈心是沟通学生情感的桥梁,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由于他较情绪化,冲动,好打斗,与班里同学关系很紧张,同学也较排斥他。于是我试着主动走近他,看到他我会主动拍拍他的肩膀,主动和他讲话。在他伤心、遇到困难的时候,关心他,认真倾听他的诉说,让他体会到我时时都在关注他,爱护他。
发挥他的长处,他喜欢看科学、人物传记,他的历史知识相当丰富,因此,班会上就让他讲故事,他的语言表达还不错呢!同时,在班里组成一个互助小组,让同伴的好习惯去感染他,并且只要有一点闪光处或一点进步,我都会在班里表扬他,在我的影响下,班里的同学渐渐地也愿意接纳他了。
经过大家的努力,小洛渐渐不再打人了,偶尔会在课堂上看看他喜欢的课外书,间或不做作业,比起从前来,进步多了。和老师也亲近起来了,眼睛里时时有了笑意。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地去雕琢,使它永久地焕发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废。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的一点就通,有的死钻牛角尖,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教师必须有“滴水穿石”的恒心。
正当大家信心倍增时,小洛生病了,住院了,病得不轻。当我告诉同学们时,平时与他有矛盾的,打过架的,讥笑他学习不好的,心里都觉不安,因为以前竟没有好好对他说“对不起”!而我,也是深感不安呢,哎,原可以少些斥责的。
回想起这一年做师生的日子,我何尝不是与他们一起成长的呢?感悟颇多。
启迪: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而学生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的过程,更是其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么,怎样让这个影响显而易见呢?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施程度,而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用爱心去经营,需要师生间心灵的对话。“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的爱是老师与学生和谐交流的情感源泉,用老师的爱赢得学生的爱,用老师的爱融化学生的心结。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班主任更要时刻做个有心人。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把立足点放到促使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受教育的对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其次,以人格影响学生的心理。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老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行,渊博的学识,良好的气质,健康的心态,力求以自己完善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促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第三,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主人翁意识也逐渐增强,对外界事物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非常渴望理解,如果老师能对他们多点关心,多点宽容,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自卑心理。
第四,要利用一切机会关心学生,消除师生间交流的障碍。师生间的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更重要的是在课外,那才是学生真我表现的自由空间,充分利用那样的机会,也就等于创造了更多师生交流的平台。只要假以时日,师生间的关系一定会很融洽。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像小洛这样有个性的学生还不少,教育他们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不可缺少的是老师的一颗爱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i”陶行知先生就曾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老师要对学生怀有一颗尊重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用爱心放大他们的优点,用爱心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培养他们坚定、乐观的意志品质。也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挚的爱,老师才能走近学生,从而走进学生的心里,打开他们的心扉,让心结融化,让爱创造教育的奇迹。
工作十多年来,从一名青涩的中学老师,到一名成熟的班主任,在这期间接触了各式各样不同年龄的孩子,最让我体会“累并快乐”的是做初中孩子的班主任,这期间我体验到了爱心的伟大力量。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ii”教育的真谛是真诚而无私的爱。应该也必须善待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份情感。只要用一颗真诚而无私的爱心,与孩子们一起弹拨爱的“和弦”,就一定能在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i 出自《学习的革命》作者:[美]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ii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伦理学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