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本人名陈诺,年十五,语文师承张晓芳老师。性格豁达、开朗,有“静若处子,动如疯兔”之美誉。好交友,愿相知遍天下。静时吟诗诵赋,最喜《纳兰词》,虽无文君之才,却不乏负手观花赏月之兴,晚间闲暇之时便躺于摇椅之上,品一杯香茗,看夜色中熠熠双星,放空心灵,胡思乱想,随口赋诗,倒也惬意。本人喜爱怀旧,尤爱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最喜水乡那柔婉的三月春天,也爱刺激惊悚的高空蹦极过山车,自认是性情中人,却奈何总被小伙伴询问:“你咋不上天嘞?”
(一)露 台
寒假,我同往年一样,早早地就回到了老家——苏北的一个小县城,还未进家门,便听得屋顶露台邻居大声打招呼:“哟,放寒假回来啦”。我扬首点点头,会心地一笑。
小城大多数人家的屋子都是平顶的,屋内有楼梯直达屋顶的露台。我家也是这样,大约有七十多平方,站在露台上极目远眺,整齐的房屋,灰扑扑的道路,来往的行人,疾驰过的车辆,如同一盘活生生的棋局,呈现在你的眼前。遥遥的伸出手,虚空一点,颇有那么一点指点“江山”的意味。再抬头看看天,蔚蓝色的苍穹如同一只倒扣的大碗,与远方的大地紧紧相合,没有一丝缝隙的将你罩住,让你时时感受到天地宇宙的广博高远和人类自身的渺小孤单,进而生出一种敬畏之意。
露台上有一个不大的花坛,原来里面种着两株梅花、一株桂花和几株月季,略显杂乱却又包含生机,倒也是一片风景。后来爷爷嫌它“不实用”,就一口气把它们扒拉掉了,我还捡取过一些花枝做成干花插在瓶子里,点缀着屋子,也算是物尽其用吧。后来爷爷在其间种上了青菜、萝卜、西红柿,还在一旁架子上种上了丝瓜,黄绒绒的小花倒也弥补了先前的遗憾。有耕耘就有收获,每年丰收季,爷爷就把它们摘下来,在佐料和炉火之间翻炒成一道道可口的菜肴,引得我阵阵吞咽口水,而爷爷的笑容就更加嘚瑟了。
露台最大的作用不是种菜,而是晾晒衣物。晴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上露台晾晒衣物,顺便坐下来晒晒太阳。周边邻居的露台也差不多都这样高,大家的晾晒衣物的时候还能“腾空”聊聊天,话话家常。小城就这点最好,它既不像大城市那样各自关着门不相往来,也不想乡村那样时时敞着门互相走访。露台这时候就成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三五个即可组成一个“局域网”,站在自家的露台上发言,似乎特别淡定,底气很足,有一种特别的自信从容,也不用担心别家的狗窜过来咬你一口。因为彼此够不着,无法交头接耳;因为离得近,也用不着遮着嗓子喊。这样的交流,光明磊落,处处一派祥睦的气氛。
露台其实就是小城的缩影,有清醒的田园,有和谐的邻里,也有自己独有的一方天地,人人落得个惬意,落得个轻松。
(二)我爱家乡的小巷
缓缓抬头,看着古朴的小巷,心里便荡漾起阵阵欢喜的涟漪。
这是一条悠长安逸的小巷,我轻轻地走在错落有致的青石板上,踏过星星点点的青苔,细细抚摸那冰凉、饱经风霜的墙砖,闭上眼,静静地聆听着远方孩子银铃般的欢笑声,老人轻晃摇椅的吱嘎声,小贩此起彼伏的吆喝,还有小巷那深沉的叹息。这就是我家乡的小巷,也是我记忆中的小巷,就像一个匣子,容纳着我儿时甜美的回忆。
春天的小巷如同那随风飘舞的春雨,清亮清亮的,伴随那一丝一缕淡淡的花香,就着春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早晨,天微微亮,空气里还残存着冬日的些许凉意,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美好。突然,在一声响亮的鸡鸣中,小巷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幼小的我背上书包,在爷爷奶奶的叮嘱声中奔出家门。穿过小巷,各式各样的粥散发出迷人的香甜气息,大小各异的煎饼在锅上“嗞嗞”地煎着,不时迸出一两点油星,还有五颜六色的糕点整齐地码在桌子上,美食的香味扑鼻而来,深深的吸引着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在心里默默盘算着零花钱该怎么用。这时,总会有一个卖糖葫芦的大妈,冲着我喊:“喂,小孩,上个幼儿园急什么啊,反正你来得及,也不差这一时半会嘛”偶尔还会递给我一根糖葫芦:“慢点走,别摔着了,这根送你了!”我总会欣喜地接下,怯怯地唤声:“谢谢!”一溜烟地跑走了,在路上小口小口地啃着,酸酸甜甜的,连心里也满是甜蜜……
小巷的夏夜比平时更加迷人,清清爽爽,璀璨的星辰在墨黑的天空里闪烁。白日的繁华喧闹到了此刻也安静下来了,人们总喜欢几把椅子坐在家门口的小巷里,吹一吹凉凉的风,放松一下劳累了一天的自己。老人们轻摇蒲扇,哼着小曲,仰头看着夜空,悠然自得。年轻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着天,下着棋,不时大笑道:好棋!孩子们则玩起了捉迷藏,在皎洁的月光下,躲在某个角落里小声地偷笑着,稚嫩的脸上好似绽放了一朵朵鲜花,令人忍俊不禁。
秋天,小巷换上了新衣裳,淡金色的薄纱,那是满地金黄的桂花,让我忍不住躺下来打几个滚。每当秋风吹过,一场桂花雨款款而来,我便会冲过去,在桂花雨中欢快地转着圈,开心地笑着。傍晚,天边泛起了橘红色的光辉,柔柔的,与满地的桂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别有一番风味的水粉画,这时家家户户的屋顶冒起了缕缕炊烟,猛嗅一口,嗯!是桂花糕的香气!恍惚间仿佛整个小城已经融化在桂花那芬芳的香气中了……
冬天,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依稀听间有人推着小车走来,踩过厚厚的雪花,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推门一看,那小车上摆满了花瓶,高低参差不齐。瓶中插着几枝梅花,鲜红如血,上面点缀着一层白雪,颇有一番冰火相融的景象,于是忍不住上前将它买了下来,放在客厅里左一遍右一遍地看着,小心翼翼地抚弄着娇羞欲滴的花瓣,内心激起阵阵由衷的赞叹……
这就是我家乡的小巷,一年四季各有特色,平凡朴实却让我恋恋不忘,它早已在流逝的岁月里染上了时间的记忆,在变换的空间里凝固成永恒的旋律,萦绕在脑海中,柔声呼唤着我……
(三)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苏北的一个县城度过的。小城的童年在我的记忆里,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那么的温馨而又甜美。
因为父母工作特别忙,我住就在奶奶家,一直到上小学才回到南京。儿时的记忆是悠闲的、惬意的、充满童趣的。每天中午,大人们都午睡的时候,我总喜欢跑到奶奶家附近的那条沭河边,随手 拔起一根芦苇,找到一块石头,将芦苇伸进石头下面,使劲一搅,扬起一朵朵水花,昏黄的泥沙也翻动起来,惊动了石头下的一条条拇指大的小鱼,瞪着圆圆的眼睛逃窜着,优势还会撞到石头上,别提多好玩了!我总是看着它们惊慌失措、小心翼翼的样子哈哈大笑,如此反复,我可以笑着“逗”鱼消磨一下午的时光。
夏天里,最吸引我的便是屋后的那片小树林,树林里大多是杨树,间杂一些梧桐和槐树,知了在树上拼命的叫。每当雨后,我就会跑到树林里,铲开湿地上的小洞,再把手指伸进去。“住”在小洞里的知了幼虫不知是计,便死死抱住手指,就被我拉了出来,“请”进了知了笼里。 通常还能在树干上捡到几个知了褪下的壳,听奶奶说这是一味中药,能够治疗很多种病。不过我经常把几个蝉壳摊在树叶上,轻轻放到水面上,用大点儿的叶子扇起一阵阵风,让它们去“远航”。这把戏似乎百玩不厌,虽然结果都是蝉壳落到水里,但我每次都饶有兴趣。
不知不觉中,童年匆匆得走了,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整日在外面野。感谢时光老人,因为他把童年编成了一本最真最美的书印在我的心坎里,让我回忆的时候越发的回味幸福。
(四)家 乡 的 河
城南河,没有黄河惊心动魄、汹涌澎湃的壮观,她有的是一种清丽婉约、小家碧玉的典雅,这种美让人沉醉,总能在不经意间勾起我淡淡的乡愁。
清晨,河水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辉,像个亭亭的佳人,蒙着面纱,飘舞着柔柳的发丝,深情而又眉目含笑地凝视着这个宁静的小城。河边的野花开了,带着露珠,化作一枚枚发髻挽起她滑落的发丝,星星点点的,别有一番清新。翠绿的柳叶是玲珑的玉佩,镶嵌在她的绿萝衣上,微风拂过,群居飘飘,真是说不尽的风流妩媚,让人忍不住心神向往。古朴的石桥像一条腰带,在她那柔柔的细腰上轻轻一搭,更显她的清瘦与婀娜,只道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啊。
在阑珊的暮色中漫步河边,带着绚烂的霞光,河水哗啦啦地缓慢向前流动着,像一幅油画铺展开来,再华丽的词藻也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惊叹。呵!这是天人制作么?水中似立马有一只鲜红的鲤鱼一跃而出,带着灵动的光芒,跨过了“龙门”,化作一条金龙,长啸一声便消弭于天际。凝神久矣,眼前的河水边一波一波漫开,仿佛自己是一滴飘忽的细雨,一头坠入河水的清波之中,与之融为一体。
情歌悠悠,月亮升上了半空,一半掩在云后,一般照亮半边天际。云层中,一缕银亮的月光柔柔的泻到河面上,闪着盈盈的水光,如莲花般盛开在河面上,盛开在这水柔的丝绸上。河岸边,几户人家还亮着灯,夜色伴着这渺小而又微重的灯花,笼罩着这动人的河,两相缠绕着,河又化作天上的星河,流淌在空中,也流淌在我的心里。汩汩的水声伴着熟睡人们的低声呓语,以及不远处寺间悠悠的梵音,混合成一曲恬淡静谧的和声。
河边立着以为女子的雕像,她就是“霸王别姬”中的虞姬,一个美丽而又勇敢的奇女子,故而每当人们提起项羽,我就会想起虞姬,想起这条河,想起我许久未归的家乡。凄美的爱情故事为这条河赋予了一个新的象征,在历史的渲染下,又披上了一层淡淡的凄哀色彩,久久难以消散。
家乡的河是那么的让我魂牵梦萦,她的美并没有因岁月为消逝,而被我忘记,只是一切如醇酒般柔柔地,浓浓地,在我的心中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