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香
引言
教学主线是指围绕教学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主要发展脉络,它体现了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如果把课堂教学比成一首乐曲,那么教学主线就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主线能使一堂课显得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能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和探究教学内容,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整合相关教学内容,理出脉络清晰、行之有效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明晰了,课堂教学内容才会上升到一定高度,学生才不会仅仅局限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学习,形成系统的学习内容。杜威说: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设计科学的教学情境作为教学主线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刺激”和感受,既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也能学以致用,利用原有的知识搭建知识平台,形成知识网络,在综合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教学主线在“聚落与环境”一课中的作用
在世界地理学习中,“聚落”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内容,其要求是: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贯穿课文始终的是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聚落形态和特征。因此,“聚落”的教学应充分抓住“环境”这条主线组织教学,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这个环境中聚落的形态、特征,不同环境中聚落的差别。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样的教学主线,经常是零碎知识的传授。
二、教学主线“环境”在两个不同教学案例中的体现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聚落与环境”两个课堂教学案例的片段。
教学案例1 :“聚落与环境”的学习
导入: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如皖南古村落——宏村月池、福建客家土楼、南京市区、纽约夜景。
学生:说出图片中展示的地区,并进行分类——城市和乡村。
教师: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种类型,根据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不同,乡村还可以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不同类型。
学生:观察城市和乡村照片,分析两者存在哪些差别(建筑物,道路,职业等)。
教师:通过乡村和城市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乡村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异,那么同学们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举手回答并说明理由。
承转过度:如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让大家在中国的土地上选择一个居住的地方,你会选择哪里呢?为什么?(展示中国地图)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地球上的五带、地形、气候等。(学生讲到一个方面,教师板书一个要素。)
小结:(展示图)从大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因此,不同的环境就会形成不同的聚落风格,从而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画一画不同环境下的聚落,特别是他们的建筑轮廓。(也可以用其他途径,比如诗句、散文等。)草原地区、北极地区、江南水乡、西亚沙漠,任选其一,也可以画自己特别熟悉的地方特色民居。强调特点,并能说明原因。两个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草稿纸上,画完后说明特点,说出理由。
教师:按学生画的顺序展示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与学生画的图片进行对比,并补充原因。
……
教学案例2 :“聚落与环境”的学习
课前:展示圣诞老人图片,播放“Merry Christmas”歌曲。展示“世界政区图”。
设问:圣诞节就要到了,你们知道圣诞老人住在哪里吗?我们又住在哪里?
学生:圣诞老人住在芬兰罗瓦涅米(北极圈附近),我们住在南京城。
教师:这节课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圣诞老人居住的地方。(导入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展示:圣诞老人的居住地景观和南京城景观图
学生:说出聚落的两种类型——乡村、城市。
教师:驯鹿拉着的雪橇带我们走向圣诞老人村,大家感觉这里的交通状况和我们南京城有什么差别?(展示:驯鹿拉着雪橇走向圣诞老人村图、南京城区立体交通图。)
学生:圣诞老人居住的乡村道路修建情况差,交通工具较原始,我们南京道路修建好,交通工具现代化。
教师:雪橇带着我们在圣诞老人村边走边看,我们看到有的人饲养驯鹿,有的人在伐木,有的人在雪地里捕鱼,还看到了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那么我们的父母在南京城各自都从事什么职业呢?
学生:警察、开餐馆、会计、教师、工人……
教师:你们的父母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概括地讲主要是工业和服务业。
教师:终于来到了圣诞老人村,大家看这里的建筑和南京城有何差别?(展示:圣诞老人村的房屋图片。)
学生:从建筑高矮和密度等方面比较。
教师:现在我们来到了圣诞老人居住的房子里,可是圣诞老人看起来有点沮丧,他的第一个困惑是平安夜往返北极耗费时间太长。于是他想在世界各地建一些房子,储存礼物,需要大家帮他设计。
体验:圣诞老人住哪儿——小小建筑设计师。三个地区分别是:草木丛生的热带雨林、西亚广袤的沙漠、一望无际的温带草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设计,要求:1.在《世界地图》中找出图片位置;2.设计住房;3. 说明设计意图。
教师:学生讲解的同时展示该区域的一些特色聚落图片、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补充说明。
教师:现在圣诞老人有了第二个困惑——每个房屋应该放多少礼物,才能够发且不浪费呢?
教师:请看世界人口分布图。
学生:读图说出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分析这些地区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位置、地形、土壤、水源、资源、交通等)。
教师: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聚落规模较大,需要多准备一些礼物。大家为圣诞老人解决了困惑,他非常感谢大家,给大家寄来了感谢信。
展示:感谢信内容(xxx班同学们:你们好!感谢你们给我的建议,提前祝大家圣诞快乐!……)
教师:圣诞老人还给大家寄来了明信片。展示一些明信片图——浙江杭州安顶村、意大利帕尔玛诺瓦镇、江苏昆山周庄、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学生:说出这四种聚落的分布特点,归纳两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的团块状、沿河流和山谷等分布的条带状。
……
三、案例分析与教后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或吸收,因此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两个案例在落实“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课标要求时,都运用读图比较分析法,激发学生去分析、发现、归纳差异。在认识不同环境中的聚落特征时,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都采用画画为主的形象教学法,突出聚落的特征。从教学形式上看,两个案例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习效果检测来看,学生的课堂检测成绩差不多;但从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兴趣激发的程度来看,案例2的课堂上学生的表情更轻松、更愉悦,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凝聚着对呈现的地理现象的好奇。进一步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案例1主要体现了学生作为客体的认知过程,是对本节知识内容的零散认知;教者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较好,但对学情分析不到位,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够,在教学理念上仍然是客观主义的接受观,教学中“形”多“神”少,没有一条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主线,很难做到形神兼备。
结语
通过上面的两个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初中地理教学要从地理学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学情,书本上所有的地理现象和原理都有生活基础和能感受的实例,要想方设法地去挖掘,设置恰当的教学主线,解释地理环境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逐步对地理环境全面认识。只有联系实际教学,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才会真正爱上“地理学”,爱学地理,笔者认为这也是初中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