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部双语化学组参加思维导图竞赛

发布时间:2018-03-20 浏览次数:2672

上个学期末期,我们双语化学组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部组织的思维导图竞赛,同学们参加的热情高涨,共上交48副作品,其中有4人次获得了一等奖,8人次获得了二等奖,13人次获得了三等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英国学者Tony Buzan 创造性地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也是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工具。随着知识的迅猛增长和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思维导图”因其发散性思考的特征而备受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追崇。

化学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除了具备物质内部的普遍联系的逻辑思维之外,还需适当地记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预习必不可少,通常来说,学生都会使用阅读的方式展开课前预习。而对于化学这门课程来说,其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专业性,其同简单的阅读文章不同,需要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而怎样阅读、通过何种方式阅读能够获得更好的预习效果则成为了非常关键的部分。而往往在此时,思维导图就展现了它的优势。

下面展示的是学生思维导图获奖的优秀作品,他们或是手工绘制或是APP制作,无一不是把他们的理解构建了整个知识的框架,这对记忆力不好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顾子欣    一等奖             姚睿辰    一等奖   

高三中美3班的顾子欣同学采用手绘的方式,系统整合了AP化学的酸碱平衡的相关知识,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着实方便学生在AP考试的一轮复习时候的备考。同样来自高三中美3班的姚睿辰同学则是选用Mind Vector手机APP制作了一张简明大气的酸碱平衡思维导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这也帮助他在AP化学考试中梳理了繁琐知识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陈雅婷    一等奖          颜秉然    三等奖

来自高二中英2班的陈雅婷同学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A-Level化学各章知识点做了梳理,并形成了5张作品,上述获奖作品为其中的一份,知识点尽可能的翔实,这也符合A-Level化学的课程标准和测试的要求,对于整体把握知识点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二中英2班的颜秉然同学也是利用平时的时间整理了所学的化学知识,在他备考A-Level化学的过程中也是受益匪浅。

        

                      曹善韬   二等奖

曹善韬同学在原子结构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体系整体展示出来,在整体上做了一个大的把握,虽然没有多加修饰,但简单朴素的结构示图准确完整地展示了学习化学的整体思路。

思维导图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发散结构。

当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做笔记时,则可以通过简练的语句对教师讲授的重点进行及时的记录、总结,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大脑将这部分知识的关键点进行良好的连接,从而能够在这个记录-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加深知识点的印象。

 

                李婉宁    二等奖

在一节课堂的新授知识结束后,以往老师总是自己或让学生小结一下本课内容,通常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1、2、3、4点。学生并不能将一节课的内容形象的联系起来,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此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补充,能够将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缺漏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补充,并将其结构化,起到了很好的串联和修补作用,将课堂教学流程进行“过电影”。 思维导图以图为载体,积左右脑潜能之开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构建合理的思维空间,改善学生思维品质,符合高效课堂的构建元素。

 

   王菁萱   三等奖               马浚仪   三等奖

此次比赛中,我们化学组的老师也是尽心尽责地指导学生,其中戴慧敏老师获得了指导教师一等奖,端木丹丹老师、周景明老师均获得了指导教师二等奖。我们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使之成为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媒介,而非知识流于形式,也计划将这项活动做成系列化,实现教学形式的长城化,做成我们双语化学备课组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