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小学部信息组宋恒老师以《探秘超声波传感器—从原理到AI智能应用》为主题,诠释学部倡导的“百思课堂”教学范式,以“问题为锚、技术为翼、思维进阶”为主线,打造了一堂深度思考的AI智慧课堂。国际部、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信息组和美术组共同参与听评课,一起探讨数字化教学的前沿实践。
学科解析:从传感器原理到代码优化。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溯源——技术原理拆解——创新应用实践”的三个环节呈现,课堂初始“生活现象溯源”环节宋恒老师从“自动门如何感知人体”的现实困惑切入,引导学生形成“观察现象——建模分析——算法实现——代码优化”完整的探究链。“技术原理拆解”环节通过蝙蝠仿生学动画、网页仿真实验,生动解析超声波的原理,巧妙结合“山谷回声”现象深化学生的理解。在“创新应用实践环节”,学生利用UKit EDU平台搭建“倒车雷达系统”,通过实时数据监测、条件判断编程实现分级警报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拓展了灯光闪烁交互设计。
AI赋能:呈现信息课堂教学新样态。课堂中AI的融合有两处,第一处是课前运用DeepSeek制作网页仿真实验;第二处是师生通过与DeepSeek的对话,进行传感器原始数据(如异常值200cm)智能降噪处理,直观展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据优化中的关键作用。生成式AI的融合,不但符合新课标中“数字化学习能力”与“信息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要求,同时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了新样态。
跨学科共生:学科融合的思考。在课后研讨中,小学部课程处朱兆明副主任评价:整节课以“技术赋能思维,思维反哺创新”的闭环设计,生动展现了“百思课堂”让学习可见、让思维发生的实践智慧。中学部信息老师给出建议与思考:能否结合美术学科,将图形识别和信息课做一个融合呈现,实现跨学科融合。
本次校级跨学科、跨学段公开课是小学部信息组“AI赋能课堂教学新样态”阶段性成果展示。信息教研组将通过数字化教学场景,在学科前行的路上继续探索学科、思维、AI的共生共融。
(撰稿:宋恒 编辑:张婕 一审:毕晓 二审:邱明莉)
宋恒老师执教《传感器》
高中、初中、小学信息美术教师联合听课
学生和老师互动“测距”
学生搭建模型与编程调试
跨学段研讨AI赋能信息课堂
中学部刘维明、王军老师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