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河西学校小学部劳动学科开展生态农耕体验活动 ——汗水促进成长,感悟劳动真谛
秋日的阳光洒满大地,金陵河西学校小学部的学生们换上劳动装备,亲手触摸农业生态的脉搏,体验了一场从“粪土”到“丰收”的奇妙旅程。
活动的首个任务,是许多孩子从未有过的体验——“翻床”,也就是要将动物棚舍里的粪便与晾晒后的稻谷残秆进行整理、混合并打包。起初,面对堆积的动物粪便,不少孩子面露难色,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味道有点冲!”“原来这就是农场最原始的样子啊!”窃窃私语中夹杂着好奇与犹豫。
但在指导老师的耐心讲解下,孩子们很快明白了这些看似“废弃物”的宝贵价值。老师告诉大家:“这些粪便不是脏东西,而是土壤最喜欢的‘营养大餐’。稻谷壳和残秆是很好的疏松剂,它们混合在一起,经过时间的转化,就能变成滋养万物的肥沃堆肥。”
知识驱散了疑虑,勇气战胜了畏难。孩子们迅速分成小组,有的负责铲取,有的负责传递,有的负责装袋。他们戴上手套,相互鼓劲,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汗水顺着额头流下,但没有人抱怨。
混合物料打包完毕后,下一个任务是铺平晾晒场上的稻谷。这并非简单的摊开,而是需要均匀铺设,保证每一粒稻谷都能充分接触到阳光和空气,以便于后续的储存和加工。孩子们拿起木耙、推板等工具,模仿着农民伯伯的样子,一遍遍地推平、整理。看似单调重复的动作,实则考验着耐心与细心。“这边薄了,快补一点!”“那里堆得太厚了,要摊开一些!”他们互相提醒,不断调整,追求着那份“平整”的完美。六年级的王同学感慨道:“我现在才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米饭,在来到碗里之前,要经过这么多道繁琐的工序,农民伯伯真的太辛苦了。以后我一定更加珍惜粮食。”
铺完稻谷,孩子们没有留下任何“战场”,他们拿起扫帚,将工作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恢复了农园的整洁。这一扫,扫去的不仅是尘土,更是劳动过后对环境的尊重与责任。
劳动的高潮,是将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粪便混合物”运送到百鸣趣园的专属堆肥区。孩子们两人一组,或扛或抬,迈着坚实的步伐,将他们的“劳动果实”倒入指定的发酵池中。
指导老师现场教学,讲解了堆肥的原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有机物将在高温下分解发酵,杀死有害病菌和草籽,最终转化为富含腐殖质和营养元素的优质有机肥。几周后,这些他们亲手制作的肥料将被稀释,浇灌到园区的瓜果蔬菜上。
“太神奇了!动物的便便和稻谷壳,最后竟然能变成草莓和西红柿的‘零食’!”一位同学兴奋地说道。他们亲眼见证了生态农业中“变废为宝”的完整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