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天真活泼、精力旺盛,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诚如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展现。我们成人所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儿童纯洁的心灵,努力给儿童创造一个和谐、积极、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然后静待花开,和孩子一同成长。
1、走近孩子、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只有走近儿童,多观察儿童的言行,多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儿童稚嫩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这样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我们可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否则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导致彼此间出现隔阂,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门对你彻底关闭。而你,对孩子的表现也越来越绝望。走近儿童意味着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放下手中正在玩的手机,眼睛离开电脑或者电视,暂停与别人谈笑风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与孩子的交流中。当孩子对我们诉说某件事时,认真耐心地倾听,而不是武断地做出某种判断或者决定。在倾诉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事情的脉络也逐渐得到了梳理。只要成人耐心引导,相信孩子会有自己明智的判断。
这学期我遇到了一个很特立独行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她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做起事情来随心所欲,和同学之间经常闹矛盾。我找她谈过几次话,收效甚微。我感觉筋疲力尽,但是还是不想放弃,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某天晚自习后,我找到她,像朋友拉家常般问她:“你觉得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想了想,很淡定地回答:“你理解力比较差。”我的理解力差?我很好奇,就继续问道:“那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呢?这样我会更明白你所说的意思。”她一本正经地说:“反正你的理解力就是有点差。”回来我思忖良久,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常常出现“有话说不清“的情况,她说我理解力差是不是意味着我和她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呢?也就是说我和其他孩子一样,不理解她?不理解她?!我们成人在和孩子沟通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自以为是——在孩子面前把自己装扮成一个高大全的形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对孩子发号施令,经常在不经意间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同样的道理,每个孩子才是最了解自己、最能医治自己的那个人。无论孩子多小,他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成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接纳他们。自此以后,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她,故意找机会和她聊天,耐心地听她说,而我不做任何评判,只是有的时候会以商量的口吻适时点拨一下:“你觉得我们这样做会不会更好一些呢?我们尝试一下,好吗?”为了防止自己在沟通中出现误解,有的时候我会再次确认:“老师可以不可以理解为你说的意思是……?”在沟通中我增加了对这个孩子的了解,也增加了孩子对我的信任。我相信,只要我给孩子做出榜样,教给孩子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现在这个孩子的怪癖行为越来越少,已经
2、辩证看待错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天都会犯错。何况是懵懂无知的孩子呢?在我看来,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人的态度——看见孩子犯错立即脸色大变,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巨大的阴影。长期以往,有的孩子变得胆小了,不敢轻易去尝试,形成“不去做就不会犯错”的错误心理;而有的孩子变得叛逆了,在成人的打击之下变得很自卑,干脆破罐子破摔。无论是哪种状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其实,错误并不可怕。相反,犯错误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时机。其实,错误打开了另一扇认识孩子的窗口。通过错误,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的短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我经常鼓励学生说:“不要害怕犯错误,老师也会犯错。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关键是我们要及时改正错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优秀。”我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告诉孩子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去尝试。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答案,但是也不敢举手回答。二是告诉孩子犯错了要及时改正,以正确的做法去代替错误的做法。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在面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时,抱有一颗平常心,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出现在哪里,如何去改正。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正确的认识: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们总是会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错误,让你始料不及。无论是什么样的错误,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批评,而是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原因——先静静地听孩子陈述事情的经过,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而不是急着去指责他。指责孩子会引起孩子的怨气,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心里在想着如何推卸责任,如何应对成人的责备,又怎么会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当我们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还需要询问孩子心里当时的想法:是为了故意引起别人的注意?还是因为无知?抑或是因为粗心大意?抑或是为了发泄心里的某种不良情绪?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对症下药才会有效果。如果是想引起别人注意,告诉孩子我们可以通过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来吸引别人的目光;如果是因为无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是因为粗心大意,告诉孩子做事要认真细心,并且示范给孩子看什么是认真细心,教会孩子自我检查;如果是为了发泄不良情绪,告诉孩子你很理解他当时的心情,以后遇见这样的情况可以来找我们一起处理,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法。如果我们是这样做的话,孩子还会惧怕犯错吗?孩子还会屡犯不改吗?孩子会不获得成长吗?
3、放弃控制,邀请合作
成人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操控儿童。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受到成人的压制。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存在的社会问题。可怕的是,人们竟对其毫无察觉。我想这主要来源于成人的错误思想:认为儿童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有经验的“智慧”的成人进行教导,才能促使儿童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在成人的精心教育之下,孩子才有可能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立足。其中隐藏的一个信息就是:我比你大,比你有社会经验,比你聪明智慧……你必须听我的!有的成人动不动就喜欢说自己小时候多么听话多么懂事乖巧多么讨大人欢心。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成人自私、怯懦的表现而已。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他们,而不是企图控制。试想哪个家庭矛盾不是来自于控制与反控制呢?放下你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平等的对话吧。邀请孩子合作,和孩子一起解决难题,也许她们会带给你们不一样的惊喜。
以前我也像中国绝大部分的成人那样,企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服从我的管教,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心灵进行无情的杀戮。我发现这样做的下场就是:要么你培养出一个惟命是从、没有主见、甚至没有自我的孩子;要么你就等着孩子们的反抗吧,他们可是比我们想象中要聪明得多,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做或不做某件事情。针尖对麦芒只会让我们两败俱伤,我们应该把精力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那就是放弃对孩子的控制,诚恳的邀请孩子合作。记得有一次临近期末,我把学校卫生大扫除的要求告诉了孩子们,并且告诉了他们验收的最后期限。我向孩子们诉说了我的困恼:需要打扫的地方很多,但是人手很少,学校验收又很严格。孩子们听后,并没有抱怨、反对,而是主动按小组分配任务,然后再在小组内将任务落实到个人。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圆满,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以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完成了此次任务。试想我如果企图去控制孩子,硬性将某件任务强加给孩子,是不是会遭到孩子的反抗和抵制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即使迫于成人的淫威会暂时妥协,你能保证她完成任务的质量吗?请让我们丢掉控制,给孩子一个目标,邀请孩子合作。
4、具体客观而不是评判,找机会肯定孩子
我们经常会看见某个成人在歇斯底里地对孩子进行吼叫:“你怎么这么笨呢?你怎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糕?你快去给我改正。”这样的场景很熟悉,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经常会上演这一幕。语言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不仅会戳伤孩子,也会伤了我们自己。语言是有力量的!怎么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古语说,一句话让人跳;一句话,让人笑。同样一件事情,你以不同的口吻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无论你所面对的对象是成人还是儿童。这说明每个人内心都有被尊重、被接纳、被信任的需要。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该具体、客观,尽可能不要使用概括性的词汇。具体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哪个方面做得好,哪个方面需要改正,概括性的批评或者表扬会让孩子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客观指的是教师、家长要尽可能客观地对某件事情、某个行为进行描述。记住:是描述,而不是评判。评判就带有我们自己的主观色彩,孩子会潜意识里产生阻抗。
当我很欣赏孩子整齐的书桌时,我会对孩子们说:“我看见某某某的书桌很整齐,左边放书,右边放文具,大书放在下面,小书放在上面,文具用完就放在了文具盒里,抽屉里没有其他任何废纸、垃圾。这个习惯我很喜欢。”这样说不但表扬了这个孩子,而且也给其他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当我发现孩子的床铺乱七八糟时,我会说:“我看见你的衣服、抽纸、眼镜都放在床上了,我觉得这里不是它们的归宿,而是你睡觉休息的地方。衣服、抽纸、眼镜应该分类摆放在衣柜里。”这样具体而客观的描述,会让孩子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而不是你挖空心思和教师、家长周旋,陷入权力之争。此外,在和孩子交谈中,多使用“我……”开头的句子,谈论自己的内心感受(我觉得很生气\高兴\愤怒\感动,当我看见你……),而不是“你……”开头的句子,对孩子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调皮\磨蹭\邋遢)。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这需要我们成人刻意制造机会肯定孩子。这里的“夸”不是指单纯的夸奖,而是实事求是的肯定。
5、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中国的父母、教师不缺乏对孩子的爱,可是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爱却是一个难题。我们和孩子就好像来自不同星球的两个人,听不懂彼此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于是,误解产生,矛盾频发,怨恨升级,最后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孩子没有按时回家,心里很着急。明明是担心孩子,等到孩子回家时却对孩子劈头盖脸一顿责骂。明明是关心学生,嘴里却说:“你怎么会这么不注意呢?跌破了活该。”明明自己一直没有放弃某个孩子,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心血,主动帮助孩子补缺补差,希望他能跟上其他同学的进度,嘴里却恐吓孩子说:“你再这样,连神仙也救不了你。”……为什么不告诉孩子你爱他呢?为什么不说:“孩子,今天发生什么事情了?你晚回家让我好担心你。”为什么不说:“跌破了多疼呀!下次注意了哦,走路不要横冲直撞。”为什么不说:“老师不会放弃你的,暂时的落后没有关系,我们一起努力。”……为什么不说出自己心底最真切的声音呢?放下我们高高在上的伪装,撕掉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面孔,像与成人交谈一样,和孩子开诚布公的谈谈,聊聊你的工作、生活,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爱。懂孩子,才能真正的爱孩子。正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所说:“我们不但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就好比我是一名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诚恳地告诉我的病人:‘我非常愿意帮助你,尽管我没有学到什么手术,但是我充满爱心!来吧,请相信我。’”如果你是这位病人,你会怎么想呢?
精神分析学派开山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影响到他的一生。儿童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在上面画上美妙的图案。多抱抱孩子,告诉他你有多爱他;多陪陪孩子,听听孩子的内心的声音;多肯定孩子,让他变得自信、阳光……爱是解开一切的谜底。让我们携起手来,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
(洪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