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

在阅读教学中拨动审美之弦

发布时间:2016-04-01 浏览次数:1102

    苏教版语文教材有许多富有个性和特色的艺术形象,让人回味无穷的深邃意境。语言文字凝练而优美,蕴含的感情充满感染力。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人物的美丑于对比中凸显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后羿、嫦娥逢蒙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意境的美感于想象中拓展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山峰,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语言的情感在斟酌词句中传递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细细斟酌恰当传神的词语。一般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中作者写道:“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比喻“喷花的飞泉”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饱满”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烂漫”一词把静态的春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品味文章别有意蕴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爱如茉莉》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的表达也非常讲究。在写爸爸妈妈同在病房内的情景时,“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显得那样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样优美恬静的语言,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回味 
    3用心琢磨人物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彭德怀对饲养员说的一番话:“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伟人的乐观主义精神,伟人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不细细琢磨,不反复诵读,如何能发自内心的感叹呢?
  四、
情感的共鸣在吟诵中荡漾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意识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莫高窟》一课,它通过介绍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和惨遭掠夺藏经洞,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精妙绝伦”“宏伟瑰丽”“灿烂辉煌”“掠走”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又如《月光启蒙》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悠远的意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体味不识字的母亲给幼小的我带来了怎样的触动,用她的智慧给了我怎样的启迪,如何让懵懂稚嫩的我是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是美的,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美的,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河大川是美的,祖国意蕴丰富的文字是美的……这样的魅力,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凸显极致;这样的美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何理由不让它们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落英缤纷,有何理由不让它们在自己的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愿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拨动孩子审美之弦,培养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

黄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