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秋天》是作家王宜振的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内容浅近,语言优美,尤其其中诸多拟人化的手法,这首诗很容易读,孩子们也很喜欢读。
这样的内容显然不适合采用逐字逐句理解法,怎样让孩子们在读懂内容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呢?
1、在第一课时,我给孩子们找来了王宜振的一首儿童诗《秋风娃娃》,“秋风娃娃可真淘气,悄悄地钻进小树林里,它跟绿叶亲一亲嘴,那绿叶儿变了,变成一枚枚金币。它把那金币儿摇落一地,然后又轻轻地把它抛起,瞧,满天飞起了金色的蝴蝶,一只一只,多美丽--------”四年级的孩子仍然非常喜欢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他们开心地读着,我趁机了无痕迹地暗示孩子们:这样的语言,多生动,多有趣,在诗人的眼里这哪是秋风,分明是淘气而又可爱的娃娃。有了这样的暗示,学生再读《秋天》的时候,对其中精妙的语言一下子有了敏感度。于是,今天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以第二节中的语言为例,“打滚”,“奔跑”“抓一把香气”-------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语言的美妙,让学生感受“拟人”手法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具体做法:
(1)读一读诗句,你最喜欢哪个词语?
(2)介绍拟人
(3)为什么觉得秋风在“打滚”?从哪能看出秋风在“打滚”?
(4)为什么觉得秋风在“奔跑”?从哪里能看出秋风在“奔跑”?两处动词可以颠倒吗?为什么?读一读,读出秋风的淘气与可爱。
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语言,在文中还有很多,我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用我们的童心慧眼,去发现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或者你喜欢的理由。
其实,这就是小学高年级常用的批注式阅读,四年级的孩子会写感受吗?会进行简单的批注吗?正式教学之前,我也有点忐忑不安。为此,我又利用PPT,给了他们一个“样式”。而且极尽渲染:这叫做批注式阅读,这是高年级的学生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学会这种方法会让你受益终身,很多伟人都用这种方法来读书。
有了基本的样式,有了挑战的斗志,阅读的时候找到好句子,学生会立即画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有简单的,在“嚷着”的旁边写上了“拟人”两个字,有的孩子则在旁边写上“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苹果就是一个娇气的小姑娘。秋风一吹,红红的苹果惹得我都忍不住想吃了。”
…………
听着学生有模有样的汇报,我们不能不惊叹,孩子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给予孩子一定的方法指导,他们很快就能找到通往文本的有效路径。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能不能使用批注式阅读?答案是肯定的。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逐步渗透,假以时日,孩子们一定能更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这节课课堂上出现了三处小小的意外。
一是板书的时候,我误将“更红更娇”写成了“骄”,有个细心的小姑娘发现后立即叫了起来:“老师,你写错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不能草草擦去,然后写上正确的字。我是这么处理的:应该是什么“娇”?为什么呢?这里是“骄傲”的“骄”,细心比较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这里说的是太阳更“娇艳”了,而不是“骄傲”了。让学生跟着一起写“娇”,于是教师的错误也成了教学的资源,强化了印象。
二是“翻滚”和“奔跑”能否互换,本来设计这个环节,是想到了秋天田野和小路边的景物特点,可是孩子的想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认为,不能在田野里“奔跑”,是因为秋风娃娃不忍心把庄稼踩死踩坏。我的本意是认为秋风一吹,空旷的田野里庄稼高低起伏,像是翻滚的波浪,因此作者选择了很形象的说法“秋风在田野里翻滚”,而路边的野草、小树在风中则像是在向前奔跑一般。这里的设计显然是忽略了孩子的生活经验。这里如果能有视频,给孩子们播放稻浪翻滚的景象,播放风中路边树木小草低伏的样子,学生就能对这两个词理解得更形象了。
三是讲到“玉米举着红缨乐了”的时候,学生对什么是“红缨”没有经验,这个时候我完全可以引导孩子看书上的插图来辅助理解,但我却忽略了插图的功能。甚为遗憾。下一课时的时候,我让学生看了课件中的图片,他们一下子就能理解了。
另外,为了下一节课写好小作文,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果园、田野等进行适度拓展,拓展的点放在如何表达上,为下一节课学生写好片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孙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