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夕,学校给老师们布置了一篇读后感作业。读什么呢?长篇巨著怕是因为过年而无法坚持读下去,理论著作怕是因过年热闹的气氛无法静下心来研读思考,因而选择了吴非的《一盏一盏的灯》来读。整本书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故事组成,是一个个老师在平凡的工作中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是老师们用爱书写着自己陪伴学生走过的岁月,是一盏一盏的灯照亮着走在教育这条路上的行者。这条路或明或暗,或笔直或崎岖,我们需要点灯,为孩子们点灯,为自己点灯,为人性点灯。正如吴非在序言中说的那样: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所以,老师们,让我们都亮一点吧!在初春乍暖还寒的夜晚,点亮一盏灯,记录下我的感动与思考,也在我的心中点亮一盏灯。
工作有一段时间了,听了很多关于教育的讲座,看了一些教育的书籍,我喜欢听到或看到从他们的口中或笔下写出“孩子”这两个字,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读起来那么亲切温暖。
在吴非老师的这本书里,老师们都是用爱心书写着师爱。在一节有时间限制的公开课上,哨声响了,上课的老师没有打断孩子的发言,他在用自己的爱心保护着孩子说话的权利。因为他的心中装着孩子,而不是一堂所谓的公开课。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在很多次的公开课上,别人的或是自己的,我们总是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孩子总是被点名很多次回答问题,有些孩子总是被特殊安排,在这样安排的背后只是为了这堂课本身。而把“教育”置于何地呢?一堂课如果看不到“育人”的因子,如何称之为一堂好的公开课呢?记得一次讲座上,有个老者说了这么一段话,印象深刻。老者言:有一次公开课上,有个年轻老师问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没有深度的问题,遭到了评委们的质疑。我想问何为深度?我觉得让一个从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让这个孩子回答一次问题,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教育。想到自己的班级,有些孩子内向,不爱说话,我们应该去关注这些内向孩子的心灵,去保护他们脆弱的内心。为孩子人生之路点亮一盏心灯,让他的人生之路更明亮一些,因为这是一份关乎“爱”的职业。
在短短的课间十分钟,美丽的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踢毽子,一起比赛,此刻孩子和老师是好朋友,因为她的心里装着孩子。我们都曾是孩子,都需要那么一点点的爱。想到之前自己是教初中的,不大和孩子们玩到一起。后来教了小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起,刚开始没办法融入到孩子的玩乐中,到了二年级课间我常常和孩子们一起跳绳,有时我还带孩子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贴烧饼游戏、切西瓜游戏、转呼啦圈游戏。因为我的心中慢慢有了这群活生生的生命。孩子们很喜欢做游戏,很喜欢这样的我,因为孩子们觉得我很爱他们,现在的我的确是这样的。寒假和之前的教过的孩子聚会,孩子们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在离开他们的那个“六一”,和他们一起尽情唱歌,唱他们喜欢的歌,筷子兄弟的《奔跑》,周杰伦的《蜗牛》。我能记得的也是那一次的离别晚会。当我的生命中有你,你的生命中有我,这盏生命之灯会点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因为爱很简单,也很纯粹。
在毕业晚会上,一个女孩子始终不肯穿裙子惹恼了老师,老师执意以班级荣誉之名,让孩子穿裙子。结果孩子腿上一块胎记让老师明白了她不愿意穿裙子的原因,原来即便是孩子心中也有着天大的秘密,很多年后老师依旧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因为这个老师心中装着学生。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在上《心声》,一个孩子突然哭了,这位“管得宽”老师通过谈话走访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重组家庭的孩子生性敏感,这位老师从中做工作,帮助孩子融入新的家庭。换了一个工作环境,我发觉城市里面离婚的家庭相对而言比较多,在我们班上就有几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有一个男孩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有一次我们在上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绘本讲的是兔子妈妈对孩子深沉的、无边无际的爱。我想,这个孩子在那堂课上一定很难过。如果我多一点考虑,提前知道此事,我一定会为了这个孩子重新设计一下教学过程。还有个小姑娘单亲家庭,随父亲生活,在校表现比较自卑。在一次交谈中,孩子哭着告诉我:“曾老师,爸爸不让我说爸爸妈妈离婚了。”我当时听了很难过,小小年纪便要承受这样残酷的现实。上学期,我没有和孩子的父亲沟通,这学期我打算一开学就和孩子的父亲聊聊,想告诉他,让孩子面对现实,更应该让孩子不要因此而自卑,爸妈依然爱她。
灯下细细品读,在为孩子们点一盏灯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点灯。正所谓“教学相长”,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们也在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让这一群群鲜活的生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这群生活在教育制度下的“教育者”不再迷路。教育是一份关乎“爱”的事业,一份永远和孩子在一起,寻找人性之光的崇高事业。一盏一盏的灯,一盏一盏的亮。上帝说“要有光,就有光”。而我想说:要有爱,就有爱。让我们不以爱之名,以爱之心,就那么简单纯粹的爱着孩子,我们的幸福源自那颗充满爱的内心。
(曾敏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