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爱是指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什么是老师的爱?诗句中常常这样歌颂:老师是普照大地的阳光,是最无私的奉献;老师的爱是冬日的暖阳,是夏日的清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老师的爱理解为学生在成长中所必不可少的营养。
但作为老师光有满腔的爱是远远不够的,爱还要讲究艺术。我们给予的爱一定是不同的。
一、对优等生的爱,我认为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1、平等,对他人的尊重,平等待人的意识。优等生往往都有自身的优越感,他们都比较争强好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之一。
2、理解,对他人的包容,理解对方的能力。优秀生由于他们自身条件的优越,在某种程度上总会有高人一等,盛气凌人的感觉。这时老师要经常提醒他们以人之长比己之短,督促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3.合作,对他人的接纳,合作相处的精神。在优等生中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优越感,他们在智力、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上都相对优秀,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轻视他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所处的位置,甚至会产生高人一等的心理。
4.坚毅,对自己的接纳,坚毅抗挫的品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被家长和教师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尤其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这种期望值的分量就更加沉重。
二、对中等生的爱:我们常说带班最好的理想状态是抓两头,带中间,而现实往往是抓两头,丢中间。中等生就成为了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部分。所谓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教育教学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是教育教学体中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群体。具体说来,中等生是泛指在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那些学生,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优等生所具有的潜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们在某个时期某种条件下处于中等状态。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向优生转化,防止他们分化为学困生。重视和加强对中等生的教育和引导,对整个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表扬与警策
中等生渴望受到班主任和同学的关注,渴望得到集体的认可。因此,班主任应该努力关注中等生成长的足迹,针对不同情况的中等生,做不同的要求。对自信心充足,只是缺乏被关注的中等生,要适当的旁敲侧击,适当语重心长的话语,适量的“打击”,让这类中等生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不断完善自我。
对自信心不足的中等生要进行爱的呵护,通过在集体场合表扬方式增强中等生的自我意识,既要对中等生有热切的期望和殷勤的鼓励,又不断地指导中等生在方法、行为上的不足,在微笑中促进其成长。
2.增强主人翁地位
中等生既自尊心强又自信不足,常常让自己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认为班级的主体应该是优等生,主动退出班级活动的舞台,对班级的活动,班级的工作都处于漠不关心和“弃权”状态,只是充当盲目的看客而已。为此,班主任应该要增强中等生在班级的主人翁地位,在班会课上要特别强调中等生是班级的主力军,是班级进步的中坚力量,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各项活动中。
3.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制度下, 中等生往往认为自己只能是被管理者, 很难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 要给中等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舞台。例如可以通过班干部轮流换的形式,让中等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监督他人,自我监督的氛围,让中等生有机会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和潜力,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促进班级工作的和谐发展。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班会课的形式,让学生自演、自导,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乐趣,锻炼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小型竞赛活动,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提高自己。
三.对学困生的爱:我相信学困生是我们平时关注最多的一类学生。剖析原因不外乎来自于家庭、学校或是自身。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孩子:不爱学,不愿学甚至是排斥学,抵触学。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的定位基础是让他们小步走、不停步。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会促使学生爱学、好学、乐学,是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及时沟通。应该时刻精神饱满、乐观豁达,学生在教师感染下才感到不慌乱、乐观,从而自信地对待学习。还应该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才会真正感受到爱的情感。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就是让所有的学生成为幸福的人—有灵魂的教育不仅有义务将他们培养成有用之人,更要将他们培育成幸福之人。”幸福是教育最核心,最终极的价值理念。然而,让学生幸福,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