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特别渴望得到肯定,在我的课堂中我实行“笑脸sticker”,即:根据上课孩子发言的积极情况,以“笑脸sticker”奖励,一段时间后,再根据sticker的数量对每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孩子们为了得到一张sticker都很拼,举手发言非常积极,在我有意识的调控下,他们表现出了很强的你追我赶的竞争精神。
然而,后来的一场小小的风波,使我坚持了这么久并一直自认为有效的评价方式陷入了尴尬境地。
那一次,在快要下课的时候,我向孩子们宣布了小组长交给我的各人所得sticker数量,并兑现我的诺言,给sticker数量最多的学生颁发小奖品:我亲手画的小书签。为了鼓励其他孩子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我告诉他们,学期末,我将根据他们得到的sticker对他们进行分级别的评价,而且,这将影响到他们最后的英语成绩。
然而几天后,我发现班上几个女生情绪有点儿低落,她们不像往常一样活跃积极,对英语学习的热情程度有所下降,下课时也不再像平时一样亲热地围过来说东说西。我疑惑了,是sticker的后遗症吗?我决定问个明白。一番谈话后,才知道原来是有几个男生怕sticker会影响到自己的期末成绩,而自己的英语又太差,干脆自己买来贴,自己给自己奖励。
疑惑解开了,可我的心却反而沉重了。因为我忽然发现,我一直以为效果不错的评价方式其实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个人的竞争使整个班级两极分化严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长此以往,得不到sticker的学生就会对它失去欲望,无法达到我期待的效果。感谢这几个孩子让我看到了问题,但接下去该怎么解决呢?停止这种评价制度?还是在此基础上做一调整?
于是,我又改进了原来的课堂评价,即原先的不变,只是每次课我还要选出两名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选中的孩子可以多得一个奖章。
可是我发现我给自己出了一大难题。每次课的两名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评给谁呢?课堂中我的关注对象是整个班级的学生,而非少数个别学生。因此,我根本就很难说出谁是本节课表演得最好的学生,只能常常凭直觉行事。一开始倒也没什么,时间长了,就不免有学生抱怨:“老师真是不公平。我每次课都很认真,可怎么也评不上最佳的。”在跟学生进行沟通时,听到这样的说法也渐渐多了起来。我已经尽力了,但是我的评价方式还是不能被学生开心地接受,真的很困惑,还好一次教研活动“拯救”了我。
那一次教研的主题是“合作学习”。同行们谈到了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想法和做法,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如何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合作学习,而不是让它拘泥于形式。听着,听着,我忽然想起了我的评价难题。如果让学生自己来做评价的主人,自己来进行评价,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只不过,评价的单位由按教室座位的“组”改为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会不会既能促进有效的合作,又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呢?让孩子从被动地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应该试一试!
于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我将评价方式调整为:
1. 从原先按座位合作小组的方式分为六人小组。
2.明确英语课堂的要求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3.小组中要讨论出推选最佳演员。
4.再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佳演员,并给予奖章。
在一切就绪之后,我宣布了我的评价准则,心里真是既自信又不安。我想经过这样精心准备的改革应该会有好的结果吧,但我又对学生的评价能力有所顾虑。他们会认真对待吗?能做好吗?
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心的耕耘真的能带来甜美的结果。孩子们负责任的态度让我惊讶。他们认真地对待每次评价,认真地做纪录,更重要的是,基于这种评价制度的英语课堂显得更为宽松、民主、和谐,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更为积极主动,合作学习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竞争,平等相待。成功给人带来无限的喜悦,同时也该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成功的感觉真好!对我而言,关于评价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益的尝试和积累。虽然一路上困难重重、迷惑重重,我一次又一次地从欣喜到困惑乃至苦恼,心情时起时落。但一次次风波告诉我,学生的心灵是不容轻率的。他们重视评价,除了重视可爱的奖品,更重视的是老师、同学对他们的评价,他们为此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耕耘,他们的努力值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