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在推行新课标,崇尚新理念的今天,创新性学习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的确,创新性学习有许多优点:可以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等。但是这样却很容易造成一个班上两极分化的问题,学习好的一部分学生抢着回答,而后进生保持沉默,如果学生不知道交流合作的话,永远达不到我们教学所预期的效果。但在合作性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案例:
在我刚接这个班的时候,从他们英语老师那儿了解到:班上有个叫Mike的男生,性格内向。英语学习一直以来都比较困难,成绩长期处于班级中下水平。他上课从不举手,有时被老师请到发言时,也是站在座位上一声不吭。时间久了,老师和同学们仿佛渐渐淡忘了他的存在,一堂课除了“开小火车”的练习,几乎听不到Mike的声音。
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一开始就给他一种关注,让他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一次英语课上,我在教“Lookat my new hat. Look at ...”时,领读了几遍后让个别学生来读,并且有意叫到了Mike,他却不说话。我转念一想,马上有了主意,于是我把全班分为两大组来竞赛,男孩一组,女孩一组。如果表达正确,他的搭档就要重复一遍,如果不对,则要改正过来,可以拿上书。最后给说的单词多的组每人加一颗星,结果这一招还真灵验,每个小组都干劲十足了,互相分配任务,Mike也非常积极地给他的同伴配合,我待同学们基本上都读了一遍后,看教育的时机已到,便说:“老师开始学英语时有很多句子也不会读的,但我坚持一遍又一遍地跟读,直到第十遍才终于学会。”接下来,我又叫了Mike,请他读出“Look at my new hat. Look at ...”等句子,他终于拾起了自信,鼓起勇气大声读出来了。虽然读得不太好,但我还是给予他“Excellent!”的最高表扬,并对其他同学说“Clap your hands!”
分析:
我在设计合作活动时,更多地为像Mike这样的孩子安排双人合作、小组合作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活动。由于经常性地被老师请到在课堂中进行合作的活动,Mike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他在每次课前都能做到主动预习或复习,希望能够有更好的表现。我发现,Mike上课时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还常常主动跑到办公室,帮老师干些拎录音机、端本子之类的事。期末考试时,Mike的成绩超过了班级平均分。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关注这样的一些后进学生,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进行合作表演。有时也可以有意识地与他们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一起完成力所能及的小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比如,课文表演的示范、一次采访活动等等,都能够让学生获得温暖与被重视的感觉,
而“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绝不是一把“万能钥匙”,我们不能不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一味让学生去合作、交流,那就是滥用。滥用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思维的依赖性、等待性。我们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会合作、会交流、有个性、有主见、会学习的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小组活动时,教师应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适时地为学生间的言语活动提供语言、句式等方面的帮助。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如小组会话比赛、听力竞赛、单词接龙竞赛、段落记忆竞赛、快速阅读理解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总之,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在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在交流合作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