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

我的教育故事分享-----你消失的3小时——周芳芳

发布时间:2018-11-07 浏览次数:1078

前记:一人请一个瞎子朋友吃饭,吃到很晚,瞎子说很晚了我要回去了,主人就给她点了一盏灯笼,他很生气地说:“我本来就看不见,你还给我一个灯笼,这不是明摆着嘲笑我吗?”

主人说:“因为我在乎你才给你点灯笼,你看不见,但别人看得见,这样你在黑夜里就不怕别人撞到你了,瞎子听了之后很感动。”

今天早晨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让我回想起来在不久前发生在我跟我们班小Leo之间的一个事情。

Leo是一个悟性很高但是有点小懒惰的小男孩,常常忘记写作业,总要我提醒他,因为我知道他爸爸是一个只要知道他作业未及时完成就请他吃“皮带炒肉丝”的那类爸爸,所以我一般都是友情提醒他,不会轻易跟他爸爸“告状”。有一天我打开他的听写本,发现在我的友情提醒下居然还有三四次没有订正,真是把我气得够呛。我心想这孩子真是“欠揍”,给他机会不珍惜,这次可别怪我“狠心”了。于是我立刻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哪知道电话没人接。

于是我就拿着他的听写本,直接找Leo了。我生气得把本子摔到他的桌子上,并很严肃地说对他说:已经跟你讲了多少次了,要及时订正听写本,你为什么老是当耳旁风,今天这件事我已经告诉你爸爸了!请你今天晚上回家必须订正好,明天一大早就交给我。回到办公室看到他爸爸回复了我的电话,我又拨通了电话,跟他沟通了孩子作业的问题,并提醒他孩子大了,正处于叛逆期,千万不能简单粗暴,一定要好好沟通!

正好当天晚上我在学校有值班,从食堂吃完晚饭,接到了他爸爸的电话,电话中他很着急:Leo不见了!我在学校门口没见到他……其他的话都像被风吹散了……按这个孩子的心性应该是不会出校门的,于是让班上同学帮忙到教学楼厕所找,我也到学校小树林里面想寻到“蛛丝马迹”,然而半个小时过去了,杳无音讯。心里越来越急,又去学校监控室调各个门口的录像,还是没有任何收获。就在我们一筹莫展,无比沮丧的时候,看到一个小身影从学校小树林里穿过,果真就是小猴子Leo!当时心情很复杂,绷紧的心总算舒了口气。

我知道他的“失踪”跟我说的那句“我已经告诉你爸爸了”有关,所以找到他之后单独跟他爸爸也进行了沟通,表达了歉意之外,也期待他们父子能够心平气和沟通,而不是暴力沟通。

在此之后,我也进行了反思,正好结合我看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想也许这样说话,事情就不会这样了。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比如,本周英语作业你两次没交或者迟交也没有说明理由);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满意);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比如,因为我需要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比如,请补交前两次的作业以后要按时完成)。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包括批评、归类、比较等)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作为一名教师,这便是我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