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 英语 宋雯姬
今天在我校千人报告厅举办了有关中小衔接的课堂教研活动,两位小学老师和一位初中老师都展示了她们关于“Holiday”话题的精彩英语课堂,随后周伟老师就中小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加雷斯在其著作《哲学与幼童》中发现儿童与哲学思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周伟在讲座中也提到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而中学生则向抽象思维过渡。如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本次展示课中,两位小学老师,尤其是我校朱琦娜老师,充分体现了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理念。朱老师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首先将皮影戏搬上课堂,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丰富;随后她提出“w”开头的一系列问题充盈思维导图,向学生们呈现了抽象思维的整个过程;学生在体验抽象思维之后学以致用,小组合作完成其他文本内容的思维导图并进行汇报,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十分自然。最后,我校初中老师的同课异构则更多体现了抽象思维的训练。
聚焦学生的思维过渡,有几点思考。小学高年级课堂应在形象思维的铺垫下进行抽象思维的渗透。高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体验深厚,在此基础上增加思考的维度,如介绍一种动物,可以先安排仔细观察一具体动物,然后思考从外形、能力、颜色、喜好等不同方面组织语言,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一次简单过渡。
从处理文本的角度,评价任务应趋向于完成一件“事情”。对于文本的处理有很多方式,有的主张先掌握单词,再深入课文,有的提倡教室的领引与学生的展示过程。对于本次活动的行文思路,不同地域的文本结构基本一致。因此,要设计有关思维导图的评价任务,设计在老师示范学习一段之后,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其他地域的思维导图的这一件“事情”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评价任务,使得教-学-评走向一致。
最后,课堂应推进“五个维度”的小演讲。周伟老师的“5511”计划值得借鉴:作文素来要求不少于五句话,数一数满五句即可;而现在则强调不少于五个维度,将话语句转变为维度也是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日常的“小演讲”活动中,提供的支架语言可以转变为树形或者气泡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一个话题。评价标准也可以适当革新,以维度为准而不是话语的数量。
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关键,它往往决定着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深入日常教学日益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