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

小学科学课程放手式学习初探

发布时间:2019-11-21 浏览次数:1067

                           --以马铃薯是根还是茎为例

案例背景

在一堂科学课《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老师讲到了马铃薯的繁殖方式,五年级六班的同学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有人说马铃薯是用根来繁殖的,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马铃薯生长在地下,根一般都长在土地里;还有人说是马铃薯是用茎来繁殖的,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马铃薯的茎分地下茎和地上茎两部分,我们吃的就是地下茎。那么,马铃薯到底是根还是茎?详情如下:

案例描述

1、意见冲突

四月的一个下午,我带着一块马铃薯块茎走进了五六班的教室。孩子们一片欢呼声,底下窃窃私语,有人说老师带的是马铃薯,就是土豆,我最喜欢吃薯条了。还有人说,老师今天给我学习无性繁殖呢。

铃铃铃,上课铃响了。我先讲了利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如玉米,大豆,向日葵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利用种子繁殖的。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不用种子也能繁殖的植物?同学们在底下讨论,并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

严同学:老师,我知道不用种子繁殖的有多肉植物、还有仙人掌。

师:说的很好。那你知道它们是用植物的那个部位繁殖的吗?

严同学:它们都是用植物的叶来繁殖的,多肉植物掰一片叶子插到土壤里过几天就可以长出新苗来,仙人掌也是如此。

师:严同学说的很好,他知道的可真多。那么谁还知道植物用其它部位繁殖的例子?

吕同学:老师,我知道,柳树是用茎繁殖的,把柳条剪下一截插到土壤里就可以发芽,用茎繁殖的还有马铃薯。

张同学:老师,不对,他说错了,马铃薯不是用茎繁殖的,是用根繁殖的。

此时。其他几位同学也附合张同学说,马铃薯是用根繁殖的,它的根长在土壤里面。此时,吕同学脸涮一下的红了,他肯定是被别的同学反驳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了,于是我又给他一次辩驳的机会。

师:吕同学,你来解释一下的你答案。

吕同学:老师,我只知道对马铃薯属于茎繁殖,它属于地下茎。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张同学:老师,马铃薯明明是长在地下的,它一定是根,千真万确。吕同学真是孤陋寡闻!

师:没关系的,马铃薯到底是还是根,你们先讨论一下。

我走到吕同学身边对他说:“不要难过,马铃薯到底是根还是茎,看来你现在不确定是吧?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吕同学说:“老师,我要回去查查资料。”我对他笑笑说:“这样就对了嘛!”转过身对张同学以及其他支持马铃薯是根的同学说:“你们真的确定马铃薯是根不是茎?”张同学低下头说:“老师,其是我们也不敢确定到底是根还是茎。那我也回去查查资料吧!”

2、寻找答案

下课之后,吕同学跟着我去了办公室。一路上,他对我说:“老师,科学课是我最喜欢的课之一。我喜欢看所有的科学课外书,可是马铃薯是我不喜欢吃的蔬菜,所以我对他的繁殖也不是很感兴趣,我只知道它属于茎,但是听了张同学的解释,我觉得它又是根。”我对于他微笑说道:“小吕啊,你不能因为不喜欢吃马玲薯就不喜欢有关它的科学知识啊!”我又对他说:“首先你要知道怎么区分根和茎,只有搞懂了它们的概念才能明白马铃薯到底是根还是茎。老师这边有一本植物百科全书你先拿去看吧,里面就有马铃薯的繁殖,等待你下节课的精彩分享。”吕同学谢过老师开心的回到了教室。

不一会儿,张同学带着其他两位同学也来到我的办公室,张同学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在课堂上说吕同学孤陋寡闻。”

我说:“课堂上我们争论辩驳是允许的,可是讲同学孤陋寡闻、见识短就不对了,况且你对马铃薯是根还是茎也不完全确定,是不是?”此时,张同学低下头羞愧的直点头。我又对张同学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今天回去查一查资料了解一下马铃薯到底是根还是茎,好吗?”张同学说:“好的,我回去上电脑上查查,百度一下,再翻翻书。让我爸爸妈妈帮帮我。”

3、握手言和

第二天,一大早张同学和吕同学一起带来了一个马铃薯和一本《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书,张同学高兴的对我说:“老师,老师,我找到答案了,昨天晚上我爸带我就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看《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这本说了马铃薯是茎繁殖。并且我还知道了根是用来吸收养料的,茎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而马铃薯属于变态茎。”他打开书指着一段文字如下:马铃薯的茎分地下茎和地上茎两部分。所谓的地下茎,顾名思义,就是埋在土壤内的所有的茎。茎有直立、半直立和匍匐型3种。栽培品种的茎,大多是直立或半直立型。地下茎的节间比较短,在节的部位生出匍匐茎。匍匐茎的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地上莲指的是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长后,在地面上生长的枝叶的茎。

此时吕同学也说:“老师,昨晚张同学邀请我去他家,我们俩一起看了这本《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书,发现里面讲关于马铃薯栽培的详细介绍,我们两人终于明白了马铃薯是茎繁殖,马铃薯它长在土里,像是根,其实它是茎,不过它叫块茎。茎的特点是有节间、顶芽和侧芽。幼嫩的茎应为绿色。马铃薯适应了长期的地下生活,失去了绿色,变了形,变成块茎。”

     我高兴的对她说:“你们真棒,回去查找资料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看到你们两人和好如初,老师真替你们高兴。你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希望今后在科学课上表现越来越好!”

案例反思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是五年级科学中一节关于生命科学的课程。本课在学生已经学过种子繁殖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引入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完成植物繁殖方式多样性的知识建构。而学生对个别特殊的植物的繁殖方式是不了解的,有的同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会引起意见不统一。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开展放手式学习模式,把自主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他们在科学学习的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

另外,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天真淳朴的学生,是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学生,是看问题表面化、情绪化的学生。学会跟学生沟通很重要。没有沟通,学生很难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甚至会误会老师的好心,而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师生的感情。那么师生之间如何做到有效沟通呢?

通过上述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沟通的方式:

一、沟通应该从微笑开始

微笑是信任。只要老师张嘴微笑,孩子们就会感到你的亲切,就会喜欢你,听你说的话,就会想和你交谈,就会渐渐的接纳你的观点。进而去反思,去自省,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中,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善于手工的我荣幸的加入了我校校本课程航模课程中。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家长怒气冲冲的来找我,对我说:“老师你看,杨同学这是拼的什么鬼东西,一点都和你拼的不一样,你是怎么教的?”当我看到这位面带怒气的家长时,我面带微笑的说:“杨同学奶奶,你别急,有话慢慢说,您把您不满的地方都说出来,我有哪些地方没教好,您提出来,我都接受,要是我方法不对,我一定改。”这位奶奶看见我一直面带微笑,后来她的脸色也慢慢舒展开来,握住我的手说:“老师,真不好意思,我这个人是个急性子,说话直,您不要介意,真对不起。”我说:“没关系的,杨同学奶奶,我教孩子拼面人目的不是说一定要跟我拼的像,否则孩子们的创意有没有了,我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达出来。教育不是复制黏贴,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有创新,您明白吗?”杨同学奶奶说:“老师,您这样说我就明白了,是我不对,请您谅解!”后来握住我的手聊了好一会,我想如果与这位家长沟通没有面带笑容,也是怒气冲冲,那后来肯定是情况比较尴尬。所以,沟通很重要,而微笑着沟通更重要。

 第二、沟通应该从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始

有个叫皮格马利翁的人,他精心雕刻了一座女神像,他被自己雕刻的女神像迷住了,整天对着她膜拜,最后女神像被他的虔诚打动,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少女。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传递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就是以欣赏者的眼光对待学生,产生积极的效应。学生受到挫折时,投以鼓励的目光;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送去赞赏的笑容。对于后进生,则给予更多的亲切和友善的表扬,给予关怀的目光。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影响。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勇气、责任感和荣誉。也许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鼓励都会改变学生的一时,甚至是一生。赏识教育家周弘说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

老师批评学生难免有简单武断的时候,如果让学生受了委屈或者让学生一时想不开,而老师这时置之不理不及时沟通,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而产生怨气和抵触情绪。老师如果发现自己有误,就应该尽早找学生作自我批评,师生之间就会冰释前嫌,感情递增。

  记得有一次,我在查课时,看到学生许同学在班里玩蚕宝宝,一气之下,我把他的蚕摔了,见他一时激动愤怒的样子,我心里后悔了,后悔不该粗暴行事,于是我先对他说:“对不起,老师,刚才不该这样。可你也不可以在上课玩蚕宝宝,爱玩你可以养在家里嘛!蚕宝宝是有生命的你要保护他们。”一听这话,许同学不好意思的说:“老师,对不起,该是我向您道歉。”如果没有老师的自我批评,我想也不可能消除他心中的怒气。

  第三、沟通可以从自我介绍开始

要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你,愿意亲近你,向你敞开心怀,除了平时你的一言一行留给学生印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推销自己。特别是接手一个新的校本课程,更应该如此。介绍自己时可以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可以谈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也可以谈自己的喜怒哀乐,谈自己的学生时代的故事等等。学生了解了你,就不再把你当神,就会欣赏老师的好,即使老师有不足地方,也能谅解,也能找你沟通,也不会小误会积成大积怨。

 第四、沟通从爱学生开始

 教师还有一个与学生沟通的方法,那就是用文字进行交流。我曾经与班上的学生交换日记,日记里的每一篇事情都让我得以了解学生的心情,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诚挚的文字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促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希望老师多看自己一眼,有些甚至以闹事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作为教师,我们要求自己能够触觉敏锐,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没有成见,都能一视同仁,尽量对所有学生接纳的程度都一样,心目中绝无宠儿。

爱是互相的,没有爱就谈不上沟通。你对学生的关心是出于爱,学生是可以感觉的到的。如果你对学生充满了爱,那么无论你做什么,你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你不可能做让学生伤心落泪的事,你不可能在伤害了学生后而不去安慰他,不去让他破涕为笑,老师不是神,师生之间的磨合能让学生更加的相信你,依赖你。

事实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难以尽善尽美,只要我们尽自己最大可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