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 闫晨曦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教材、学生、教师、空间环境等各种构成要素。所以研究教学之美的角度和层次也是复杂多变。在阅读张月昆先生的《教师的审美情趣与教育艺术》后,给了我们很好的研究切入点:构建审美课堂的核心是教师发挥教学艺术美。他将教学艺术细化为了备课艺术、上课艺术、听课艺术、评课艺术四个方面, 又分别从其概念和意义,所存在的问题、如何做以及一些教师的优秀心得等方面给予重点阐述。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用性很强,能够让我们有具体策略去尝试着呈现一堂具有审美意义的课堂。
在这本书中,有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论述:“学生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张教授的调查中“你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97.5%的学生选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与同伴合作学习”。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不仅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学生自己迫切的主体要求。学生的喜欢应该是审美课堂最基础的要素吧。这让我想到《树叶变黄了》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教材中给出了三种方式来选择,一直接观察树上的叶子,二收集树叶来观察,三给书上的银杏叶图片排序来推理出树叶变黄的过程。如果从课堂实施难易的角度来说,第三种是老师组织起来最容易的,学生也能指导银杏叶变黄是从边缘开始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说是一节合格课,距离审美课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真正的观察,本身教学的场所就是多样的,将学生带出教室又何妨,并且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户外课堂的纪律组织不应成为障碍。把学生放在备课的中心,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拥有美吧。
当然,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从构建科学学科的审美课堂来说,一节审美化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引导、促进、激励、唤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例如: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际操作实验或者深入真实场景中学习。
关于构建审美课堂的策略,以上所述恐怕只能算是一个概略性的分析,远谈不上具体和详尽。在张教授书中还有对于我们构建审美课堂的更多启发和策略,这样一本“干货满满”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并把思想上的收获,化为真实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