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周四上午,英语组老师齐聚英语教室,围绕主题“好书共赏,传递书香”,展开读书分享活动。刘昕敏、李哲慧、周芳芳、王荣、宋雯姬、刘玉琪六位老师共读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儿童的人格教育》,并与老师们分享阅读的收获。
刘昕敏老师提出教育要“向内看,教育者自身要内省;向外看,教学相长的人格平等”。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
李喆慧老师认为教师不应该否认孩子的任何一种潜能的价值,对孩子暂时表现不擅长的方面,也可以加以培养;此阶段,我们要有耐心,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也应该坚持,因为许多奇迹也同样发生在这个时候。
周老师提出,自卑感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于你怎么利用它。周老师分享了曾经教过的一个“极度自卑”的孩子,自己忽略了他作为一个转学生到了新环境之后的心理辅导,对其他同学也缺乏同伴互助的教育和引导,这便让孩子显得很孤独冷漠,甚至会让他错误地通过物质上的“吹牛”,来补偿内心的自卑。
王荣老师说道,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自己对外在现实的看法才决定了儿童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的处境,以他的错误判断来理解他们。不要期望儿童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动,而是要认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犯错误。
刘玉琪老师例举了书中一个14岁男孩通过口吃获取教师和家长注意的事例,事例中的男孩感觉自己长大后受到的关注变少了,便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到的获取大人关注的方法就是口吃,这样家长和老师会花很多时间在他身上。学会与自卑共存,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很重要的一课,如果忽略了,孩子将有可能一直用错误的方式应对不必要的负担。
宋雯姬老师说道,人性的心理事实就是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渴望优越感,即使是那些“坏”孩子。只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方向不同,甚至有些异化。宋老师分享了教学过程中那些“边缘行走”型的孩子们,他的优越感可能来自于:今天我在英语老师的课堂上说了一个笑话,大家都被我逗笑了。他成功吸引了老师的注意,有些孩子还可能会崇拜他。这样的崇拜是老师所看不见的,因为它存在于孩子建构的“儿童社会”中。
成尚荣教授认为,教师发展存在“第一专业”。这里的“第一”强调的是“在先性”,即最先的,走在其他专业前面的,要为具体的学科提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专业。而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就是儿童研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给与会的老师们带来了启发。正如阿德勒所说:“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愿老师们都能不断阅读,充实进修,走进孩子的内心,用爱与智慧打开孩子的心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阅读是一种优雅的姿态,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李哲慧、周芳芳老师分享
宋雯姬老师分享
王荣老师分享
英语组老师们认真聆听
左起:刘玉琪、李哲慧、宋雯姬、周芳芳、刘昕敏、王荣老师 分享读书
(文、图/张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