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
我校迎来“江苏省中小学
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
《使命性学习:
基于“创想学习港”的项目化课程实践》
的省级视导调研。
此次调研意义非凡,
不仅是我校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机遇,
更是对长期以来探索与努力的
一次全方位审视。
课题背景
2021年7月,《使命性学习:基于“创想学习港”的项目化课程实践》成功获批“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其核心要义在于达成“综合育人”的目标,关键在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旨在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该项目依托我校独有的“创想学习港”教育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出充满活力与创新氛围的学习环境。在实践过程中,紧密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学习情境,设定能够改变生活、关爱他人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招募团队—提交方案—合作解决—出项反思”这一学习流程,进行方案设计、产品制造,以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精心设计的项目课程,让学生在“担当使命”的进程中,深度体悟责任,丰富情感体验,促进价值规范的形成,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培育良好的品格和公民素养,与我校“健雅诚仁,未来胜任”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听取报告
本次视导调研的专家领导包括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倪娟;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新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崔志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文娜;南京市建邺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肖大明;南京市教育局初教处主任科员于婷。
小学部教师发展处陈玲副主任从项目基本情况、建设时序过程、项目建设成效、项目未来展望四个维度,对项目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介绍。三年来,项目的实践切实引领我校铸就了“使命性学习”的物型文化,构建了“使命性学习”的课程文化,润泽了“使命性学习”的精神文化。
实地视导
专家组对学校“创想学习港”基地建设展开实地考察。创想空间的智能化升级,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科技工具;动物家园环境宜人、动物种类繁多,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真实且丰富的生命教育场景;正在建设中的数字农场,未来将让学生体验到更为多样的智慧农耕活动。
实地考察中,专家组还深入生动有趣的实践课堂。我校周亮老师执教木工课程《制作动物书架》,赵飚老师执教《人形机器人》课程,董景明老师执教《无人机》课程,姚娜老师执教《如何让葡萄果结得更壮实》实践课程。不同“场域”的建设与丰富多元的课程,充分彰显了我校资源丰沛、功能前瞻、体验真切、文化融通、综合育人的显著特性。
在项目展板区域,专家组饶有兴致地驻足停留,耐心倾听学生们的精彩讲解。“小小讲解员”们条理清晰、满怀热情地介绍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项目,其中涵盖了《探路精灵——校园导航研发项目》《我是小问号》等众多极具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项目。
随后,专家们仔细查看了相关台账,包括项目申报表、项目实施方案以及项目成果等。
专家意见
专家组对学校的项目建设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们认为该项目立意高远、设计精心、实施有力,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成效显著。同时,专家们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学校能够进一步深化项目内涵,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师资培训,提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信在学校的不懈努力下,该项目必将取得更加出色的成就。
未来,我们将持续创新教育方法,
拓展教育路径,
为培养有担当、有素养、有理想的
健雅少年而不懈努力,
让“使命”的种子在
每一位学生心间
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