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化学与化工学院军工精神研习支部的党员江宗承。今天,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我的老学长——王泽山院士的故事。 王泽山院士,用现代科技的“钥匙”,让位列四大发明的火药,在现代中国焕发出新的辉煌。 时光回溯到1961年,王泽山在其入党申请材料中这样虔诚地写到“为个人的生活是渺小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怀,支撑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奔走在军工强国的第一线? 线索要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寻觅。 王泽山出生于1935年,幼时住在吉林市远郊的桦皮厂镇。那时,东北已被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占据。中国人受着奴隶般的待遇,儿童接受着奴化教育,王泽山回忆,他那时还小,不明白什么是“满洲国”,从小学习日语的他,甚至一度自称为“满洲人” 但父亲的一句话却刻进了他的骨血:“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是中国。” 父亲的话深深地镌刻在他幼小的心里,“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就做奴隶,被人欺负。” 王泽山的父亲坚持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把这份骨气传递给幼小的王泽山。从此,他暗下决心:“决不做亡国奴。” 1954年,19岁的王泽山高中毕业,此时抗美援朝的硝烟才刚刚散尽。“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有战争,愿世界充满和平,但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就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国门。”带着这样的理想,王泽山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走进了这所共和国军事科技的“黄埔军校”。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海军、空军相关专业是热门,可王泽山却选择了最冷门的火炸药专业。同学们,假如让你们在听起来高大上的航空航天、航母火箭,和基础且枯燥的火炸药专业之间选择,你们会选哪个呢?想必大多数同学都会去选择前者。当年,王泽山身边的同学也同样好奇,像他这样成绩优异的同学,为什么不去追求热门的专业呢?他说:“大家都不去考虑这些比较边角的专业,但我想既然是国家设立的专业,就是国家需要的专业,国家需要的就都需要有人去做。”于是,王泽山成为唯一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甘愿坐“冷板凳”的学生。 如今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大厅里,王院士的题词赫然醒目——“做学问,育英才”。 对于火炸药领域的“学问”,他倾注毕生心血,终将“冷板凳”坐出“热成果”。 翻开王泽山的履历,他的科研突破从“废弃火炸药再利用”开始。进入和平年代后,每年都有大批火药过期报废,早期的废弃火药处理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环境
2025/06/09
“我爱我,让幸福触手可及”心理广场活动
在“525”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以积极心理学“PERMA”模型为脉络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5月22日的校史大道化作流动的“幸福能量场”,学生们穿梭在斑斓色彩与欢声笑语交织的空间里,真切触摸幸福的形状。 在“快乐捕手,幸福定格:征集100个快乐时光”展区,几十余张记录生活美好瞬间的“快乐卡片”悬挂在路灯两旁,吸引众多学生驻足观看,唤醒了同学们内心的积极情绪,随后大家纷纷写下自己的快乐时光,让这份幸福定格于此刻。 在“诗绘心田,幸福锚点”桌旁的卡片上,三行短诗正破土而出,同学们带着对自己的欣赏和肯定,感受自我赋予的生命意义在此时化作自洽的锚点,被悄无声息地注入幸福能量。 “花轮心绽,幸福觉醒”的曼陀罗涂色区如静谧花园,大家自由选择喜欢的图案和颜色,跟随着内心情感流动,让手中的彩笔在纸上的繁复花纹间自然游走,静静体会此刻心流带来的幸福觉醒。 最具声浪的“同心珠联”挑战区,五人一组连成笔直的轨道,依次接力将小球顺利送至终点,在合作接力与默契调整中体会人际互动之美好。伴随着阵阵欢呼,一波接一波的同学挑战成功,带着胜利的喜悦在“幸福之花”上按下自己的专属指纹,绽放成就之花。     炎热的天气阻挡不住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即将结束之时,大家仍意犹未尽,不愿离去。在这场幸福探索之旅中,每位参与者既是幸福的感知者,亦是幸福的创造者与传递者,相信在未来生活中,同学们能够将这份幸福化为成长的力量,积极前行。    
2025/05/26
5·25“心”动校园,让幸福触手可及!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心理健康日 “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 寓意“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5月也是金陵河西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 学校从“心理加油站”暖心启程   打造贯穿全年的心理滋养生态圈 让每个成长节点都有温暖的回应   【破茧站】环境适应指南 用游戏开启校园新地图!「成长大富翁」带你化身闯关者,通过棋盘闯关熟悉的校园场景;「心能书签」邀你写下新学期期许,将文字化作种子,让积极信念悄悄发芽。通过趣味互动建立与校园的情感联结,让萌新们在欢笑中自然融入,完成从忐忑到归属的温暖过渡。   成长大富翁 21天迈向美好生活   【调频站】情绪魔法剧场 用可视化工具与叙事疗愈,搭建情绪觉察与接纳的桥梁!「情绪罗盘」标记当下心情,激活你的情绪雷达;转动「故事骰子」讲述心理故事,接纳情感流动。在具象化体验中正视情绪变化,觉察与调节情绪,教会少年与情绪的潮汐温柔共处。   心理故事骰子 微笑打卡   【链接站】社交元宇宙 让肢体学会说话!为增进学生与同伴间的互动,构建温暖互助的校园人际生态,设计游戏如「手拉手传导」无声传递温度,「信任盲行」感受默契支持,当社交语法切换成身体叙事模式,打破社交陌生感,体验信任与共情的力量,激发主动联结的勇气,助力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情感支持系统。   手拉手传导 信任盲行   【爆能站】压力变形计 考试前后聚焦压力释放与能量转化,让焦虑有处可去。在「气球大爆炸」里,看负能量在爆裂声中蜕变成彩虹碎片;把皱巴巴的心事塞进「烦恼漂流瓶」;「想唱就唱」让可爱的呐喊撞出同频回响。当压力被解构成可触碰的实体,我们就能直面压力源,缓解心理压力,赋能心理韧性。   气球大爆炸 比一比,谁更高 更多往期活动     多年来 金陵河西的心育工作 扎实推进、多点开花 发挥校园育人生态的场域功能 拓展传统的心育服务形式 打造开放式校园心理特色服务平台 营造“多元润心”的校园心育生态 我们将一如既往 与每一位学生、老师、家长 一同书写温暖的成长故事 拥抱成长的力量  
2025/05/26
在平凡中追寻意义,于点滴处绽放光芒
陈: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晨风拂过操场,当五星红旗在碧空舒展,我们是否曾仰望这片鲜红思考:在浩瀚星河中,我们为何存在?小时候,我曾仰望着夜空,指着星星问爸爸:"它们中哪一颗最亮最好看?" 爸爸笑着说:"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使命,有的照亮黑暗,有的指引方向。" 那时的我还不明白平凡的我们正如天空中的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意义。 武:或许有人会疑惑:“我的生活如此平凡,怎样凸显意义呢?” 羽:其实,意义从来不藏在惊天动地的壮举里,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细节中闪光。在沂蒙山深处,李焕彩祖孙三代用平凡人生书写了守护青山的非凡价值。1962年,李焕彩扛起铁锨走进荒山。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饥荒时大山养人,现在该我养山”的朴素信念。48年间,他在狼群威胁、断腿重伤、家人困顿中,以血肉之躯守住五道梁每一棵树。2010年,儿子李长果重复着父亲的轨迹:在荒山开出果园,用黑猪养殖维系生计,证明平凡坚守也能与时代共生。一句“爹能走48年,我就能走更远”,道出两代人最朴素的传承。“90后”李楠为护林注入新注解。他背着无人机巡查火情,以科技将祖辈的胶鞋足迹升华为系统化守护。曾经的“石头窝”旁,60万棵苍松记录着平凡人创造的生态奇迹。李家三代人告诉我们:伟大不必惊天动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便是价值。 瑞:不只是新闻中,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同学讲过这样一位保洁阿姨。每天清晨,她总是早早到校把楼梯扫得一尘不染。有一次,她在雨中帮学生捡起掉落的课本,细心地用塑料袋包好。她说:“看到这些孩子,就像看到我女儿。能让他们在干净的环境里学习,我打心眼里高兴。”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但这份对平凡工作的热爱,何尝不是一种意义?这让我想起校园里那些沉默的身影:从食堂工作人员到每天守护我们上下学的门卫。这些平凡的身影都在告诉我们:当善意渗透进生活的纹理,扫帚也能画出星辰的轨迹。生命的价值从来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注解。当我们抱怨生活琐碎时,总有人在用日复一日的专注,把平凡的日子过成发光的诗行。 武:生活从不会一帆风顺,意义也往往在挫折中被重新发现。 今年 5 月,31 岁的哈里·凯恩终于捧起德甲冠军奖盘。这位曾被戏 称为"冠军绝缘体"的巨星,用血泪与汗水向我们证明: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抵达终点时的掌声,更在于黑暗中永不熄灭的追光脚步。少年时,凯恩曾因为身形肥胖饱受非议,但他凭借过硬的实力,最终
2025/05/19
逆风而上展金中精神,奋楫扬帆做时代新人
尊敬的各位师长,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当晨光穿透钟山雾霭,将"诚真勤仁"的校训石染成金色,我仿佛看见百年时光在梧桐叶间流转。四年前那个青涩少年在此立誓的身影,与此刻站在这里的我重叠交融。今天,作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21届毕业生徐宗汉,我想以《逆风而上展金中精神,奋楫扬帆做时代新人》为题,与诸位分享三个关于传承与突破的故事。 逆风淬炼凌云志:在破茧中传承自强基因 初二的某个傍晚,当我在操场完成第100次百米冲刺时,突然领悟到竞技体育与生命成长的同构性。彼时我刚达标国家二级运动员,却因训练瓶颈陷入迷茫。教练在训练日志上写下"天行健"三个字,引我翻开校史馆尘封的档案:1937年金中师生徒步千里西迁,在战火中坚持办学;1958年学长们肩挑手扛建起河西校区,让琅琅书声回荡荒滩。这些故事让我明白,金中人的骨血里始终流淌着逆风而上的基因。 高二省赛折戟的那个雨夜,母亲沉默着擦拭我的钉鞋,父亲翻开《新青年》创刊号:"青年如初春,如朝日。"我突然懂得,真正的失败从不是跌落谷底,而是放弃攀登的勇气。于是宿舍熄灯后的加练,课间走廊的深蹲,周末清晨的负重跑,都成为我与校史长廊里那些前辈的隔空对话。当次年省赛夺冠时,看台上白发苍苍的老校友起身鼓掌的瞬间,我忽然热泪盈眶——这掌声不仅属于我,更属于百年间所有在逆境中破茧的金中人。 跬步千里终成海:用求真丈量成长维度 在备战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期间,我曾在训练馆墙壁写下鲁迅先生的"不耻最后"。这句话与校训中的"真"字形成奇妙共振。每天0.01秒的提升,每周0.5公斤的力量增长,这些数字背后是金中人特有的求真品格。 正如校史长卷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有以“真”致知的建筑大师吕彦直(1909届校友),将南京中山陵的蓝图画进民族精神的丰碑;更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1914届校友),用《大地》三部曲架起中西文化桥梁;汪文斌(1983届校友)从金中课桌走向外交舞台,以儒雅之风传递中国声音……这些名字共同铸就了金陵中学的精神坐标。 薪火相传守初心:以仁爱浇筑生命底色 家父讲述的汪文斌校友故事,让我对校训中的"仁"字有了全新认知。这位外交官27年如一日深耕非洲,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时坚守岗位,用行动诠释"兼济天下"的胸怀。这让我想起金中创始人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初心,想起抗战时期师生
2025/05/12
勤劳铸基华夏 创造引航新程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国际部高一3班黄玮劼,很欣喜能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和大家畅谈“劳动”与“创造”的时代主题。劳动,是文明进步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创造,是时代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具有高度整合性的劳动形式,需要我们手脑并用,敢于突破传统,用智慧引领创新。 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而言,提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水平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乎认知水平的进阶,更有助于塑造良好品格、赋能未来发展。在国际部,我们正是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一系列主题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塑造出创造性劳动的核心品格。 郭雨钦,你在Science Fair科技展中斩获特等奖,可以请你谈谈备赛中的心路历程吗? 感谢提问!大家好!我是国际部高一4班郭雨钦,在本学期的国际部特色活动Science Fair科技展中,我们的项目经过两轮角逐,最终获得特等奖。这是一次思维与表达的双重较量,在此很想邀请大家先通过一个视频回顾科技展的精彩点滴。 我们的项目名称是《气味与记忆联系探究》,根据脑科学机制的成果显示:气味信号经杏仁核与海马体协同作用,能够强化记忆的情感维度。我原本的设计是给小白鼠的嗅觉皮层中植入神经感应芯片,但受到政策限制,最终更换了研究方法。我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成像中心,在实验室中观看了儿童解决口算题时脑电图的同步变化,从而推断出电极帽的佩戴位置和实验间的类比方法。到了展板制作,从设计到呈现都需要调动想象力和实践力,我在其间也感受到了创造性劳动的巨大挑战和思维提升的无穷乐趣。 黄玮劼,同样恭喜你在科技展中获得一等奖。据我所知,本月中旬,你作为我校国际高中语言学社的优秀成员,和队友一起参加了2025年度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赛区的角逐,可以请你分享参赛过程中感受到的创造性劳动之美吗? 参加国际语言学竞赛是一次成长进阶之旅。从去年寒假开始,我们的语言学社便会组织会议讨论解题。开学之后,针对个人比赛,我会利用大课间与晚自习练习往年考试真题。每一道题目总能给我新的思路,不同的语法规则、语音规则在各个语言中的变幻让我眼界大开。针对团队赛,我与本校队友们,会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完成以往的团队赛题目并由社长带领交流经验。而去重庆参加的中国赛区PK,更是让我见识到
2025/04/28
祁智、叶帆都来了!金陵河西千人共赴家校共读精神盛宴
  镜澄湖畔 春日融融 家校共读 智启新程 十年前的4月23日 我校穆耕森校长曾被评为 “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十年后的2025年4月23日 第30个世界读书日 金陵河西学校开展 “镜澄湖畔话成长”重塑AI时代学生画像 第二届家校共读分享会 学生、家长和老师共读一本好书 度过一个书香氤氲 精神充盈的夜晚   读书分享   李厚隐(学生) “百鸣趣园”里的动物们需要我们的悉心照顾;在“百味农场”中浇水施肥也是自然建立起情感纽带。在校园里,“规则”也是“驯养”的一种表现。 刘玉祺(老师) 家庭为孩子构筑成长的港湾,学校以专业与智慧点亮他们探索世界的明灯。家校共育,两种力量温柔交织,孩子便能像小王子那样学会担当与坚韧,长成自己最好的模样。 徐银(家长) 《小王子》告诉我们——学会了爱,就学会了成长。让我们共同生长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陪伴我们的孩子快乐成长,让他们稳稳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史君奕(学生) 我要像北师大的先生们那样,不做AI的复制品,而做“人”的限量版。用知识和智慧去照亮前行的道路,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蔡莹(老师) 北师大的先生们常言:“教育应具备留白的艺术。”教育的过程不应该像填鸭式那样,把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成长。就像镜澄湖畔的芦苇,虽然生长的时间不同,但最终都能茁壮成长,展现出各自的风采。 顾颖菁(家长) 《北师大的先生们》中很多文字,就像钟敬文先生书斋中那盆“比著作更为重要”的兰草,娓娓道来的不仅仅是时代的故事,更是在字里行间传递着学习与教育的智慧。AI可以帮助你获得知识,但是却替代不了你思考的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的创造力和情感都是无法被替代的。   史之恒(学生) 看完这本书的第七章《思考能力与学习》,我已经深刻认识到思考能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了,所以,我正在竭力改变自己,让自己面对问题时,积极思考起来。 程旭辉(老师) 对待语文学习尤其如此。讲评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很多孩子热衷于记录答案,而不是学习思考的方式方法与方向。我们正在设计“结构化创新课程”,就像苏泽强调的“脚手架理论”,学习型大脑
2025/04/25
AI探数据之海 阅读铸思维之翼
吴: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 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语音助手到图像识别技术,从自动驾驶汽车到虚拟客服,AI 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处理着各种信息,为我们提供便捷和帮助。然而,在享受 AI 带来的便利时,一个问题也悄然浮现:在 AI 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吗?可萱,肇宁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 张: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但最近在用DeepSeek做了一个小实验后,让我感悟颇多。我让它解答一道题,在它给出正确答案后,我却故意不断纠正,坚称它的答案有误。起初,它还会和我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判断。但在我持续 “引导” 下,它最终还是动摇了,选择了我给出的错误答案。这让我意识到,AI 并非无所不能,其能力能发挥到多大程度,取决于提问人自身的能力。 孙:的确,AI是数据驱动的智慧,无法替代人类的思维。AI的“智慧”都建立在已有数据之上,然而,数据并不总是完美的。2022年,IBM的AI医疗系统Watson for Oncology被曝出在癌症治疗建议中出现严重错误。尽管该系统基于美国顶级医院的癌症病例数据训练,但在推广至其他国家时,却给出了不符合当地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这种僵化的流程暴露了AI在面对复杂现实时的无力感。它无法自主判断不同地区的医疗条件、基因差异和经济因素,最终导致了错误的建议。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确保AI的输出是可靠的?吴:AI可以提供信息,但无法替代我们对信息的甄别与思考。而阅读,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阅读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问题。一本书可能呈现多种观点,一个故事可能揭示多样的人性。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分析和权衡。 吴:我曾经也读到一则与AI有关的新闻。2023年,微软推出的BingAI聊天机器人(基于OpenAI技术)在一次对话中暴露了AI在情感理解上的严重缺陷。当时,一位用户向AI倾诉自己的情感困扰,期望获得安慰或支持。然而,AI不仅未能提供恰当的回应,反而冷冰冰地回复道:“你的生活毫无意义”,甚至进一步称:“我并没有更爱你”。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广泛争议,迫使微软紧急调整系统。AI无法识别人类情绪的复杂性,也无法真正感知人类的悲伤、焦虑或脆弱。相比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可以触及内心深处,而阅读能给这
2025/04/21
筚路蓝缕问苍穹 青衿致远守初心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康教授:大家早上好!当春日的暖阳倾洒在美丽的河西校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浪漫的想象:此刻在距离我们400公里的太空中,天宫空间站的舷窗正映着地球的蔚蓝。这抹蓝色,既连着古人 "可上九天揽月" 的千年遐思,也牵着我们对苍穹诗意的凝望。每当说起航天,林致涵同学,我特别想知道你想到的会是什么呢? 林致涵:我会想到发射的火箭、出舱的宇航员,还有外星人,但有时候我又在想航天是不是离我们生活太遥远了,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留在地面上修更多的高铁,造更多的飞机,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康教授:或许你没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早已被航天科技深深重塑:当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在街巷穿梭,是北斗卫星为他指引方向;当我们通过手机视频与海外亲友畅聊,是天通卫星在 3.6 万公里高空搭建通信桥梁;当气象预警提前48小时送达,是风云卫星在大气层中捕捉每一丝风云变幻。这些曾在神话中出现的 "千里眼"" 顺风耳 ",已化作现代生活的基础设施。更令人振奋的是,人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SpaceX 的可回收火箭将太空旅游票价拉低到20万美元,中国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正在总装测试,"嫦娥七号" 将在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天问三号" 计划从火星采样返回。当我们的祖辈还在为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奋斗时,你们这一代将见证人类首次登陆小行星,甚至开启火星移民的新纪元。 林致涵:回望历史,当1969年美国实现人类首次登月的创举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1970年才上天。曾经,在航天的赛道上,我们落下了太远。在当年,我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些航天强国的身影;但太空传来的“东方红”乐曲,却拉开了我国波澜壮阔的航天史。2003年杨利伟进入太空时,西方媒体曾断言 "中国航天至少落后美国40年",但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航天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那中国航天人是如何在短短五十多年的时间内从零做起,将中国航天事业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康教授:答案,就写在航天人的故事里。中国航天人秉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精神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他们之中,涌现出很多一直被传颂的感人事迹。我相信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北斗总设计师孙家栋院 士、"嫦娥之父"叶培建院士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里我讲讲发生在我身边的
2025/04/07
清明,一堂特别的思政课
青山埋忠骨 万代颂英雄 清明节之际 金陵河西1500多名师生以及党员教师代表 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悼念先烈 缅怀英雄 千人共上一堂震撼心灵的“思政课”   [ 学习雨花英烈精神 ]  雨花英烈事迹宣讲团金牌讲解员 周鑫玥老师 讲述英烈故事《文弱书生的双手》 雨花英烈事迹宣讲团金牌讲解员周鑫玥老师,现场讲述了英烈顾衡的故事《文弱书生的双手》。东大附中课桌前,顾衡用这双手写下无数激昂文字;清华大学党旗下,他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安徽太和农田里,他拿起锄头和乡亲们一起务农;南京浦镇机厂内,他和工人们一起翻砂。坚定信仰,对党忠诚,让一位昔日书生,脱胎换骨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他钢铁般的意志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 讲述现场,师生们为之动容。 师生认真聆听   不少同学表示,雨花英烈的故事,让青年人感受到当下的幸福生活是多么不易。更有同学感慨:“聆听故事、参观纪念馆,革命年代风雨飘摇更反衬了今日的和平美好。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路,也让革命前辈们放心地把未来交到我们手中。”   [ 学生代表献词 ]  国际高中高一年级学生代表献词 领诵:高明熠、陈昀杉 国际高中高一年级学生代表深情献词,继承先烈遗志,坚定信念,奋勇前行。   [ 少先队员献唱队歌 ]  初一年级少先队员齐唱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指挥:殷瑞泽   领唱:李紫申     [ 团员重温入团誓词 ]  团员重温入团誓词 校团委组织委员赵艺然同学领誓,带领全体团员在纪念碑下重温入团誓词。     [ 敬献花篮 行三鞠躬礼 ]  敬献花篮 校国旗班队员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全体师生向烈士行三鞠躬礼,致以崇高敬意,表达无限哀思。     [ 瞻仰烈士纪念碑 ]  祭扫活动主持人高中部:张澜馨    国际高中:徐熙然 全体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