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做有学问的教师@第三届学术报告会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5-05-26

培育兼具学术视野与实践智慧的教师团队,有助于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学术潜能,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5月22日,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隆重举办第三届学术报告会。本次活动聚焦“做有学问的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教师从经验型”向“学术型”转型。

 

⬆️点击视频回顾精彩瞬间

 

学术分享


 

01 从教学现场到学术成果

 

杨睿老师通过构建“课前技术辅助—课堂实录观察—课后理论反思”的三位一体研究体系,系统收集教学素材,把学生的真实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并以5E教学模式论文和跨学科课题为例,展示从教学实践到学术成果的完整转化过程,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可借鉴的行动方案。

 

02 乘着诗歌的翅膀

 

李婧老师以小学语文组开展的儿童诗特色教学为切入点,阐述儿童诗教育在传统继承、天性尊重以及顺应时代发展方面的必要性,介绍了以兴趣为驱动、以方法为辅助、以作品为引导的教学策略,分享了学校分阶教学及名师引领经验,展现了儿童诗教学取得的成果和重要意义。

 

03 联邦模型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隐私保护与教学质量提升

 

龚晨炜老师带来了关于联邦模型(Federated Learning)的分享。该模型通过分布式协作训练AI模型,无需共享原始数据,解决了教育数字化中数据孤岛与隐私泄露的问题。其技术方案结合特征对齐、差分隐私和加密方法,可应用于智能推荐、异常检测和成绩预测等场景,在保障隐私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智能化发展。

 

04 知识·生活·自我的三重联结

 

聂夏雯老师基于实践研究提出,综合学习的核心在于建立知识·生活·自我”三重联结,即知识与知识的联结、知识与生活的联结、知识与自我的联结。她认为,这样的联结能让学习从热闹表象走向深度迁移,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成长与真实应用能力。

 

05 情境为桥 任务为阶 活动为翼

 

毕爱枝老师围绕“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作业设计”,结合“情境·任务·活动”三个关键维度,分享了自己的理论思考。她提出,以情境为桥,让学生走进生活学语文;以任务为阶,助力学生攀登最近发展区;以活动为翼,带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06 把五千年的月光,种进十二岁的年轮

 

余洁老师以《12岁以前的语文》中“古代经典课程群”为载体,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创新传承路径。通过家国情怀、处世智慧与思辨精神的课堂实践,铺就文化传承多元路径,并构建立体课程体系,从而将五千年文化基因深植于儿童成长年轮,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为民族复兴培育精神沃土。

 

07 解码助读系统·深耕教研课题·破壁素养课堂

 

熊纳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忽略教材助读系统,于是将这一困惑转化为科研课题。她运用阶梯式教学模型、课型化思维支架和三维评价量规,破解了碎片化学习难题。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实现了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08 让教育的大地洒满美的阳光

 

许城玉老师提炼出化学学科的多元之美,通过美学视角揭示化学本质,从晶体结构的几何对称到生命代谢的动态循环,从能量转化的守恒法则到材料创新的跨界融合,更以“发乎表象,至于本质”的思辨路径,引导学生穿透现象迷雾,触摸科学真理的温度。

 

老师们认真听讲

 

现场气氛热烈

 

专家点评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吕林海教授在点评中高度评价此次活动。他首先明确学问是一套系统,做学问有两个路径:一是阅读、二是研究,今天的报告会就是一种研究。其次指出本次活动三个特点:求真——源于课堂、求善——发展学生、求美——高远境界,这是技与道的融合。再次做学术研究指导:一线教师要重视行、观、记、思的行动研究;系统、翔实、清晰、可借鉴是学术研究的要求,也是这次活动给出的教育教学的答案。最后,鼓励我们要领悟人情物理,涵养学问之美,正心正行摄意取象,葱茏我们的教书生活。

 

 

精彩纷呈的八场报告,饱含着“师者”的关怀担当和“学者”的执着精进。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学术的方式育人,教师们带着宁静、纯粹、求真、求实的心态,专注于“如何培养人”的学问,在孜孜不倦的践行中,成为积极的“学术思考者和表达者”。在AI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今天,学校持续深耕学术型教师培养,让“做一名有学术素养的老师”成为全体河西人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