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明静
摘 要:《跟着名家学语文》不再是一套单纯的读本,而是一本在手,掌上课程亦即生成,堪称“书课一体”。书名中的“跟着”“名家”“语文”三个词,分别界定了“怎么学”“向谁学”和“学什么”三大范畴:课程建构,关注道与技的本末之变;文本整合,强调博与精的并行不悖;素养积淀,达成读与写的水到渠成。
关键词:《跟着名家学语文》;读后感;文学教育;文本价值;文学语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刚刚收到《跟着名家学语文》这套丛书时,我投向它的目光,并不那么天然友好,相反,还带着些微的审视与质疑。
这一切,都源于它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近亲”———《名家文学读本》。这套出版于2011年的小学生文学读本,创下了教育出版史上的一个不算小的奇迹——十年来畅销不衰,近来仍有销量见涨之势。这种无惧时光淘洗的魅力到底源自何处?我想,书名中的“名家”一词或可解答一二。世间“名人”“名作”何其多也,而名不副实者也在所难免。“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在一批又一批“快餐”文学“速朽”的映衬下,总有一些作家的作品永远焕发着超时空的生命力。这样的作家的名字,才能被镌刻于文学史的华表柱上,足以称“名家”;这样的作品,也必将以其无穷的向心力,成为一代代读者的精神庇护所和灵魂栖止地。
带着这样的批判态度,我用了3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12本《跟着名家学语文》系列丛书。阅读启动后,我很快便发现,自己的情绪已从最初的逆反渐次转向欣赏,到后来竟是如品佳茗,如饮甘醇,以至于掩卷之余,身心依然沉浸在一种微醺感里,陶然忘归。回想起当初对这套书的怠慢和不敬,深觉有愧。因为,我发自心底地认为,虽然师出同门,但这套丛书绝不是对《名家文学读本》的简单复制。无论是从文学理念上还是从教育实践上,《跟着名家学语文》都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它不再是一套单纯的读本,而是一书在手,掌上课堂亦即生成,堪称“书课一体”。
是什么让《跟着名家学语文》这套丛书由书变身为“书课一体”呢?我认为,书名中 的“学”字暗藏玄机,堪为“书眼”,而“跟着”“名家”“语文”三 个词则分别界定了“怎么学”“向谁学”和“学什么”三大范畴。
一、“跟”———课程建构:道与技的本末之变
(一)真正文学教育的大道至简
叶圣陶先生多年前便已指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意味着撒下种子,也意味着等待岁月;意味着朝夕的守望,也意味着点滴的灌溉。农业式的文学教育,需要做减法,少一些揠苗助长式的干预和指导,而给予成长最好的呵护。
从这个意义上,《跟着名家学语文》回归传统,以师生共读名家的系列经典作品为根基,很好地建构了农业式的学习范式。一个“跟”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中国历史上技艺传承的“学徒制”:徒弟从很小的时候便跟着师父,朝夕相伴,吃穿住行,一饮一啄,一俯一仰,浸润其间,细察深思。潜心体悟,方能入乎其内;累月经年,方能出乎其外。
(二)大师与学生生命意识的共振
市面上流行的一些导读书目,往往感觉未至,概念先行,用一种先发制人的外在的解剖式的姿态强作解人、强行灌输。《跟着名家学语文》系列丛书则像一张张名家与经典作品的心灵地图,召唤、邀请学生共同体验一次次阅读中的探险之旅。在这一座座“小径分岔的花园”里,学生与名家有着足迹的交相叠印,也有着生命的彼此共振。这种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是诗意且自带温度的,有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经典文本后面附加的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简洁而轻盈,切实而深沉,饱含编者删繁就简、去芜存精的编写功底。很少强硬灌输,多为点醒和留白,留出让学生豁然开朗的妙悟时刻与空间。
二、“名家”———文本整合:博与精的并行不悖
(一)勾连文本的三维价值
《跟着名家学语文》丛书定位清晰、明确,立足于教材中出现的部分名家,精选其经典名作,遵循小学生的思维、情感特点及成长规律,按册进行阶梯式编排。从低年段李渔的《笠翁对韵》对学生进行音韵美的点染和触动,到中年段屠格涅夫的优美散文让学生焕发“有香气的灵魂”,再到高年段史铁生的深刻哲思给学生带来生命启迪与追问……每一篇的精挑细选,无不体现着编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儿童的透彻理解,体现其力求从文本的素材价值、工具价值、生命价值三个维度实现价值最大化。
例如,六年级上册所选宗璞 的《西湖漫笔》一文,历来是散文名篇中不可多得的璀璨宝石。作者一向轻慢西湖名胜,以为不过如此,却因一次烟雨中的漫步初次领略到西湖的美,流连于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等清幽胜景,从而将闲情逸致尽付笔端。尺幅短章,21个“绿”字恣意晕染、摇曳生姿,是极好的文体训练范本。能跟随素来常怀抱病之躯的作者,学生也从青苔、碧荷的绿意中,迸发出坚忍不拔、茁壮飞扬的生命意识。这样一些充溢着丰满之学识、自由之精神、健硕之人格的“活文字”,让我在击节叹赏之余,也想起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所说的,“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的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
(二)编织文本的经纬纵横
更难得的是,在每位作家、每篇作品的质量都有保证的前提下,丛书还非常注意同一作者的谱系性以及不同作者的参照性,并以此为原则,善以丝络缀华彩,编织出经纬纵横、五彩璀璨的文本锦缎。
每册4位作家,每位作家选文10篇左右,既有夏丏尊所倡导的“滚雪球”(从单篇阅读导向多篇、整本、多本的阅读),又有梁启超所力荐的“群文阅读”(同一作家同一主题、同一作家不同主题或不同作家同一母题的作品阅读)。这种参差错落的高级“混搭”,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对每一位特定作家,都能较好地“去标签化”,还原一个更为立体、人性化的作者。 比如,《百草园中的泥墙根》再现了一个奇趣无穷的童年鲁迅;《活物祥林嫂》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鲁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则直接以笔为解剖刀,一针见血地切开了国民性中的某些病患肌理。
三、“语文”———素养积淀:读与写的水到渠成
“读”与“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体两面。《跟着名家学语文》系列丛书在这方面又进行了何种开拓呢?我的阅读感受是,这套丛书希望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素养积淀,渐次达到读与写的水到渠成。
(一)唤醒书写欲望
丛书有意识地精选了大量名家书写童年的怀旧之作,其贴近儿童之用心,一望可知。当然,如果我们的文学眼光更敏锐一些,就会意识到,一切伟大艺术家都有着与儿童极为接近的心理同构和美学共识———二者所共有的赤子般的至情至性。文学评论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童年时代的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而且觉得每个人都有趣极了……”文学大师们这种因天真而终身葆有的纯粹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和投放生命的主动性,从而点燃学生述说、表达和分享的热情。
(二)打磨生活质感
另外,与坊间流行的文学作品很不一样的是,名家们从不故弄玄虚,以离奇、怪诞的故事情节去炫人眼目,他们总是着眼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温煦平和的文字细细打磨出生活的纹理和质感。像琦君的“无母不成文”、任大霖的动物小品等,无不在向学生示范,如何把对生活的思考引向艺术形象的审美,最后再回归生活本身。
(三)形成文学语感
朱光潜说:“我认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这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的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优劣都由比较得来,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一切方面的趣味大抵如此。”学生在这样的名家经典作品的陪伴中,不断提升审美阈值,有了不同角度的峰值体验,方能形成优良的阅读品味,并慢慢养成自己的文学语感,形之于笔,进而写出具有个人面目的独特作品。
《圣经》里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很多粒子来。”我有幸能看到这样一套丛书,让你我的生命如麦粒般生长,不负岁月,静待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