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赛男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是台湾国中的理化老师唐全腾先生写的。细细读,慢慢品,我一次次地反思着自己的教学。梳理了本书的“心理学”知识部分,最大的感受如题:作为教师,在感叹之余,也许我们需要更加理性。
举个例子,书中讲到一个故事:班上一个男孩在本班教室门口被外班几个学生殴打,重伤,当时正是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本班教室里应该有不少学生看到。可是,整整十几分钟的殴打现场,没有一个学生出面制止、告诉老师,甚至在事发之后,全班学生都表示自己完全不知情。
这样的漠然,自然会让老师生气、失望、抑郁不已。
可是,当作者唐全腾用旁观者效应去分析这件事产生的原因之后,读者会豁然开朗,生气、失望、抑郁的负面情绪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更理性、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理性,会促使老师们深入地思考问题,变得更加平静,不那么容易绝望,也能让老师们少犯错误。尤其是,理性会促使老师们尽量少地假装自己已经站到了道德制高点上、动不动就说“某个学生堕落了、没救了”这样伤害自己和学生的话。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总有几个“老大难”的教学问题,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正常教学计划外的“小意外”……因此,批评教育在所难免,但是怎样去批评才能更有效呢,这在一直在之前困扰着我,直到看完唐全腾老师写的心理学知识,我才拨开云雾见光明。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抱持着一股热忱来从事这份工作的,但是经过教育现场的一段折磨后,是否感到迷茫、无助、灰心、气愤.......甚至有没有可能,已经忘记我们的初心了呢?就像唐全腾老师说的那样,一直困在这样的情绪之中是无济于事的,重回原点再出发!既然是要教会学生自习的规则不讲话不打扰他人,首先就要明确上下课区别、自习要求,接着改变批评方式,站上来的学生不再拥有找下一位讲话者交换的权利,是不好玩、很严肃的罚站,最后要让学生清楚自习可以看课外书、画画、拼图等等方式取代讲话的行为,这才达到了批评该有的效果、发挥了批评存在的价值。
一、时间是很宝贵的,不管是学生的,还是老师的。像上述案例中的放学铃声总是在老师没讲完的时候尴尬响起,怪铃声吗?不,要反思自己。我们都知道,低段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不长,虽说老师们都是掏心掏肺孜孜不倦批评、讲道理,但孩子能真正有效接受的又有多少呢?因此及时批评、精炼批评很有必要,并且不建议大量占用学生休息的时间,当然,紧急或突发事件另说。
二、明确学生和老师各自领域的用途,比如办公室,就要让学生明白那是批评的地方,不能聊天嬉戏,用唐全腾老师的话就是运用联接和强化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建立联结,形成刻板印象,就像我们去图书馆会自然降低音量一样,那么如果能让学生一听到“待会下课来一下我办公室”心里就开始担心紧张,那么批评的功用也就完成一大半了,同样的,讲台、教室的前边部分,都要充分的利用起来,不但利用而且要维护,老师自己不能在这些区域和学生开玩笑等等,奖励表扬可以重新另找地方,让学生在无形中联接和强化各地点的用途,必然会促进批评教育成效,事半功倍。
三、学生的犯错人数、次数如果没有及时的批评教育是会飞速递增的,这也是唐全腾老师提到的“破窗效应”:在一栋建筑物里,若是有一扇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却没有人去做任何处置,很快就会再破第二块、第三块。当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整个破坏的速度更会呈倍速上升。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也是如此,没有做任何处理或者做的处理在学生心中不够有效,都会让学生的坏习惯大幅上升,他们甚至会觉得这是被允许的,没有什么要紧。因此,批评教育需要抓住关键人物,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在这里运用唐全腾老师说的“单纯曝光效果”就十分恰当,常常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如早读、午休、晚托、上课的陪伴,增强你在他眼里的曝光率,由此让学生亲近、喜欢你,但要注意不是过多的曝光,毕竟一旦让人开始感到厌恶就无法产生曝光的效果了,在批评这种事上也是,批评多了就无效了,所以多批评不如少批评,增加了单纯的不让人厌恶的曝光率后你的偶尔批评才能让人感到震慑与醒悟,并更受学生的爱戴。
我们深知,教育情景是不断变化的,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群体,更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群体关系。教育教学工作,更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时刻学习教育心理知识,加强运用到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去,,让自己更加理性,不断成熟,不轻易下判断,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