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洁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提出“完整的教育”理念,即学校要培育完整的人。他认为“教师的工作和责任是促进学生心灵绽放,这种纹放是理智、情感和健全的身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在完全和谐中,心灵才会得到自然的绽放”。
——题记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克里希那穆提写给英、美、印等国几所学校的书信集。该书收编了他的72封信,主题丰富而广泛。在书信中,他解读“品德培养的途径——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参悟“教育就是要唤醒智慧——知识不会通向智慧”;回归“学习就是纯然的自由的观察”……沉淀在大师的智慧中,我一路追寻着心灵的精美绽放,一路追寻着自我的反思与内省,一路追寻着从教的初心。
一、教育者当使自己的心保持柔软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者要柔弱,“没有自我的中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力量和美”。我想,这里的“柔弱”应当不是指力量上的轻柔或是气势上的低微,他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我们为何不做一个内心细腻的人,留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春花秋月的美丽,去感受明月清风的诗情。
佛家说,一颗柔软的心的修成源于慈悲的心灵,随喜,随安,怜悯与慈爱。清晨校门口跑进欢快的“红领巾”跟你说“早上好”,你心里充满了欢喜,觉得生命如此美好;你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莫高窟的精彩,诵着九寨沟的美妙,你的心间荡漾起水样的温柔;操场上奔跑跳跃的身影,被晒得通红的小脸,无声淌落下的晶莹的汗珠,你猛然抬头看见太阳,你想他们就像鲜活的小太阳……
柔软的内心能让你发现更真的美好,这便是心灵的力量。
二、教育者要让自己保持悠闲
克里希那穆提说“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悠闲”并不仅是指一个人有自己的时间,也不是指可以拿一本书坐在树下或卧室里随意阅读,当然也不是指无所事事或想入非非。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悠闲意味着开放。
我们的心要保持“开放”——多看、多听、多想、多问。要将那些有助于开阔眼界和心胸、能够提升目标和理想的事物全部吸收过来。
我们的课堂要保持开放——课堂应不囿于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流程而展开。我们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关注的中心不是教师预订的教学进度,而是学生真实的收获。“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
课堂中,一位学生观察一片在阳光下飞舞的叶子是警觉的,在那个时刻强迫他回到书本是在妨碍专注,而帮助他全然观察那片叶子会使他意识到没有分心的深刻的专注。同样地,因为他已经了解专注意味着什么,他将会回到书本上或者无论什么正在讲授的东西上。在这种专注中没有强迫,也没有顺从。”也许,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和专注点,再据此设计出切合其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方案。
三、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
克里希那穆提大师在《善》中提醒我们“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它不会在‘说服’的土壤中生长,也无法被强迫”。同时他也这样提醒教育,“在平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规矩而又宽松的班级氛围和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敢于追求自我”。
大师教给我们的智慧是“学会放手”。“放手”,那群“小猴子”还不拆了屋顶?想想都觉着可怕。在为班主任的日子里,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和以下的经历。班级管理中,事事亲力亲为,学生的一举一动无不尽收眼底,时刻关注与掌控。学生的每一个小举动,都让你感觉如临大敌;每一点小失误,都严肃纠正;每一次小退步,都严格稽查。一段时间后终于发现自己“丝尽、泪干”,但孩子们并不领情,依然“状况百出'令人“好不伤心”。是的,我经历过这些。一度迷茫过、困惑过、动摇过班级管理状况的改变来自于一次讨论。
在《环球人物》中,我发现了两篇介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文和中国遥感专家、科学院院士李小文的文章。从这两篇文章中,我发现了教育的契机。我把文章复印下来,针对邓正文院长的“治学三原则”——“拒绝任何讲学,因为忙于读书没时间;拒绝参加国内任何学术会议,因为那不是真正地讨论学术而是游山玩水;拒绝接受任何杂志社、出版社的约稿,因为他只发表自己爱写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以及李小文教授的“但愿老死文论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与学生进行了一次讨论。在讨论中,我放权学生,没有设立条条框框,孩子们针对社会现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身边的事畅所欲言。 我成了一位彻底的倾听者。因为倾听,我发现班级那个“淘气包”的思想原来也是这样的深刻;因为倾听,我发现对班级事务从来都是“逍遥游”的那个孩子口才是如此犀利又幽默。因为倾听,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阳光、健康、充满温暖。室外铃声响起,室内仍然唇枪舌剑,意犹未尽。这次讨论虽然没有结尾,也没有上纲上线的总结,但是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团结了,礼让的同时也好学了。原来,在自由的氛围中,他们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内在的存在和认同,这才是班级管理的秘诀。从此,我释然,在自由与规则的平衡中不断探寻班级管理的艺术。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认识到:教育是影响人心灵的事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有把我们的教育对象都当作值得珍惜的苔花,那么即使如米小,才会像牡丹一样绽放。
怡心书香,探索守望,杏坛十余载,孜孜从教梦。行走在路上,回望初心,让孩子们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在人生道路的前进中点燃一盏明灯。正如克里希那穆提在第45封信《教师》中所讲“教师,与人类的绽放息息相关”,当每天面对的一个个活泼的生命,我愿做“生命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