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启示录:谷爱凌优秀的秘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02

文/张威

习惯一:积极处事

在《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将积极处世放在了第一位,因为这是养成所有其他习惯的关键,更是获得个人领域成功的第一步。积极处世的人就像太阳,走到哪里都能发热发光,他们能够依据价值观作出选择,他们明白他们无法控制遇到的每件事,但可以控制自己对于这些事的反应。当然,他们更懂得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万事都抱着“能做到”的态度,因此总能够创造奇迹。

28日,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决赛。谷爱凌在三轮比赛中分别拿到了93.75分、88.50分和94.5分,最终以总分188.25分的优异成绩摘得桂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最后一轮比赛中冲击的是1620转体,是一个失误率极高、让无数选手望而却步的动作,但是谷爱凌顶住巨大压力,还是选择了主动突破,发挥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终于让自己站在了冠军的领奖台。这正是开放心态的体现,她因为相信自己能,所以创造了奇迹,给祖国贡献了一枚宝贵的金牌!

习惯二:先定目标后有行动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中,柯维非常重视“先思后行”的价值。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他们现在选择的道路可能会影响终生。当下的信息时代,太多人会选择随大溜,然后走到潮流导向的地方。听到别人说学计算机好找工作,就跟风报考;听说体制内工作稳定,就挤破头往里钻,却丝毫没有追随内心的愿景。如果不确定自己的目标,跟随别人的脚步、走别人的路,甚至会让我们陷入没有前途的窘境。

谷爱凌在接受采访中讲述过自己进入滑雪队的故事,她从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练习滑雪,是滑雪队唯一的女孩子,当她回家对母亲说“我想去参加奥运会”的时候,母亲谷燕马上鼓励她:“挺好的,加油,你可以!”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谷爱凌就暗下决心,给自己设立了最难的目标。当她终于圆梦冬奥会的时候,那个儿时目标的种子早已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习惯三: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做事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

你是不是也曾和别人或是对自己说过这句话?“要事优先”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仿佛成了一句人人都知道、但却极少人能真正遵循的法则。所谓的“要事优先”指的是要确定优先次序,然后安排自己的时间,这样就能把最要紧的事情最先完成,而不是拖到最后。要想真正做到要事优先,还需要我们克服自己的恐惧感,在艰难的时刻保持坚强。

很多人在谷爱凌夺冠后惊讶地发现:这位18岁的女孩子不仅在国际大赛连番夺冠,同时还以近乎满分的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除了滑雪,她还热爱越野、跑步、骑马、攀岩、篮球……但是,别以为她是轻轻松松就学会了这一切,她其实是个彻底的“精力管理大师”。

“我一点也不轻松,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直在训练,期间只能睡10分钟。我非常非常努力,我不是只靠天赋,否则就太不公平了。”谷爱凌对自己成长不同阶段的重心一直进行着严格的把控,需要准备考试的时候就闭关学习,需要参加比赛的时候就专心训练,不管做什么都尽力保持专注,这种“要事优先”的定力让她对生活的掌控越来越驾轻就熟。

习惯四:双赢的想法

如果说前三个习惯更多聚焦的是个人领域的成功,那么柯维从第四个习惯开始告诉孩子们如何能够在与人交往中获得正向反馈,首先就是要树立一种双赢的观念。所谓“双赢”,指的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表示我可以获胜,你也可以成功的精神力量,这种想法是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根本。双赢就是海阔天空,认为存在着许多成功的机会。这并不是你的成功或是我的成功,而是我们两人的成功。谁得到的好处多一点并不重要,这好比是一顿各取所需的自助餐,人人都有份。

研究谷爱凌的双赢思维,那就不得不谈及她的好朋友、同为本届北京冬奥会冠军的克洛伊·金。她们同为混血,都是滑雪界的00后少女,同为世界名校学霸(谷爱凌在斯坦福大学就读、克洛伊·金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赛场外的她们同样也多才多艺,是时尚界的宠儿,两个人的神仙友情让别人羡慕不已。克洛伊曾说:“谷爱凌一直在想法和观念上为我提供许多帮助和参考意见,我为她感到骄傲!”谷爱凌也在好朋友决赛的时候全程观战,为她加油打气、送上拥抱,可以说她们的双赢思维不仅巩固的友情,更是成为冬奥会上一道亮眼的风景。

习惯五: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不只是很多青少年,即使是成年后的我们,也常常会生发出“沟通好难”的感慨,次数多了还会抱怨——“他/她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呢?”其实,《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中点出了破解之道,那就是我们需要首先努力理解别人,然后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也就是说要先倾听别人,然后自己再说。要做到真正的倾听,需要我们同时动用眼睛、耳朵和心去听,更要尝试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人。

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的现场,对所有参赛选手而言都是一场实打实的压力面试。谷爱凌在比赛第二跳后成绩暂列第二,按照常规逻辑,只要她第三跳不出现失误,一定会将一枚银牌稳稳收入囊中。在其他选手比赛的间隙,她给母亲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电话,她表达了自己想拼一把,去挑战失败风险极大的新动作,滑到自己百分之百的最佳状态。她当然能够明白母亲担心自己的安全,因此承诺母亲一定会保护好自己,而这种在大赛面前依然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动了母亲,也获得了家人的支持,最终将金牌牢牢握住。谷爱凌和母亲之间这种互相理解的真诚,让我们最终见证了一个冠军的诞生。

习惯六:协作增效

美国著名残疾作家海伦·凯勒曾说:“只身一人,我们能做的少而又少;并肩协作,我们能做的很多很多。”这就是《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中提及的第六个习惯“协作增效”的内涵。那到底什么是“协作增效”呢?概括地说,就是大家一起携手合作,就能比单独任何一个人更好地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时,往往会将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进而误解和否定别人的价值。然后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唯有尊重彼此的差异协同合作,方能演奏出华美的乐章。

央视《朗读者》制作者董卿曾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沉迷手机的家长很难培育出爱读书的孩子,总是牢骚满足的家长很难教养出乐观感恩的孩子。很多人以为“合作”这件事情只存在于工作之后,殊不知早期的合作教育应该在家庭和学校中实现。谷爱凌的母亲谷燕是北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她的教育理念更多体现为赏识、关爱和尊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注重培养谷爱凌的合作意识,训练的时候和教练虚心请教,比赛的时候和队友互相打气,感恩团队幕后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正是因为有一颗真诚待人的爱心,谷爱凌才能能够借助团队的力量,在比赛中品尝到协作增效的甜蜜果实。

习惯七:磨刀不误砍柴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高效的人生需要我们充分做好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中的最后一个习惯就是不断更新,让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习惯的宗旨是让我们始终保持敏锐,以便能从容应对生活。有些人耗费大量时间健身却忽视了头脑。还有些人智力发达,但是却任由体力衰退,甚至不参加社会活动……长此以往都会影响我们的状态。对于还在读书阶段的学生来说,“双减”是社会和学校做出的努力,但如果自身缺乏自制力,在课余时间沉迷手机游戏等,往往会让自己更加疲惫,因此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身心平衡能力。

在谷爱凌夺冠之后,很多媒体选择了用“玉汝于成,踏雪寻龙”作为标题来盛赞谷爱凌,很多热评的主题都是她好像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滑雪事业,却不知她确是一个十足的“能量管理大师”!母亲谷燕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对谷爱凌的教育就是,第一是多睡觉,第二是学习,第三是玩。”于是谷爱凌从小到大每天的睡眠时间最少都保证在10个小时左右,这可能会让很多家长觉得意外,但这也正说明了充沛的体能是学习的基础,打疲劳战只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是学习兴趣、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感谢肖恩·柯维《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这本好书,让我认识到了“强者恒强”背后的逻辑和原则,同样也祝愿广大青少年们能够如谷爱凌一样,培养良好习惯,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乘风破浪、不负此生、踏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