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教学中课堂问题的设计探究

发布时间:2022-06-06

 文/朱伟华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极为关键,有助于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形成高尚道德观念,达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问题是增强课堂互动和启发思维的载体,道德与法治重在学生感悟,促进身体力行,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本篇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视角,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有效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存在不足,为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设计指明方向,仅供参考。

初中是道德观与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尤为关键,直接影响着道德水平以及法治观念形成,所以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是当务之急。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领悟,而不是强行灌输,以问题为载体,启发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把学习内容与问题结合起来,增强认知,学以致用,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东西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才能提高道德与法律素养,在现实中履行,实现自我管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问题设计存在不足

问题是思维活动起点,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有效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例外,做好教学问题设计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问题切中要害,才能确保思考方向正确性,促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与探究中获取正确的感悟,然后在生活中践行,遵纪守法,用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最大问题是脱离实际,与生活联系少,无法唤起共鸣,学生思考问题积极性差,不能提高认知能力,难以做到身体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低。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问题过于泛滥,教师为了增强互动性,课堂中提问题多,但是缺乏目的性,学生只要阅读教材就能回答,不能引发深思,缺乏有效性。部分教师设计问题超出学生可以解决的范围,引发畏难心理,分析问题不够主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1、问题贴近学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和法治观,所以以问题为载体,引导思维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问题,促使产生共鸣,从生活经验出发分析与解决问题,并且进行自我反思,用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指导行为,做到身体力行。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问题设计之前,应充分了解初三学生,比如道德观发展实际情况、法律法规认识现状等,然后依据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提升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设计一些问题,目标明确,同时具有探究性,引起学生深度思维兴趣,增强对所学内容认知和理解。比如在学习“开放互动的世界”这节课,让学生认识世界的开放性以及发展性,培养开放与包容心态,教师就可以文化切入,设计问题: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应该在抱持怎样态度,请举例说明?学生就会结合身边人喜欢看美剧、英剧,流行过外来节日等,从切身体会出发,分析利弊,得出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进一步推动本国文化发展,增强文明交流。学生思维讨论中必定会有不同意见,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者否定,而是通过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启发思维,促使形成正确的认识,帮助其构建道德与法律框架。

2、问题贴近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问题生成性不强,基本上都是教材上内容,学生回答问题仅仅结合课本,很少融入自身的感悟,思考问题深度不够,难以起到教化的作用。问题重点考察的是理论知识,缺少生活性,学生都是站在成人角度思考,结论过于假大空,知道道理却不会践行,而且对于现实生活不具有教导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应关注生活化内容,以教材为基点,联系生活,通过生活化问题让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增强感染力,不仅知道应该怎么做,在生活和学习中去实践。引入一些少年犯罪案件,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引发悲剧原因,然后以此为鉴,说一说在生活中如何规避这些问题出现。生活化问题更容易引发共鸣,学生会换位思考,自己如果面对这样情况会怎样做,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3、问题设计社会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作用,促使其参与社会活动,发展社会性,形成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促使其思考: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怎样角色?个体社会使命是什么?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社会化问题,促使树立主人翁意识,正确行使权利和义务,把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结合,树立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并且在社会实践中遵纪守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需要设计好课堂问题,尽量贴近学生以及实际生活,融入一些社会化问题,引发学生深思,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社会中去,增强感悟,做到知行合一,培养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且守法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