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培养完整的人

发布时间:2022-06-16

 

文/黄宇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生的学习》就是这样一本伟大的书,阐释了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告诉我们正确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该如何一生保持学习的姿态。由于我是学理科出身,大概从中学文理分科开始,就很少深读哲学类的书,反而是工具类的书籍会读得更多一些,因此初读此书时,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对其中的话语总要思考很久,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坚持下来,不禁对这来自20世纪的思想颇有感触,其中的深刻与美好让我深受启发。下面就部分感受和思考与大家做分享。

一、正确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对教育的概念并不陌生: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不得不承认,现行环境越来越突出学校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甚至有将对学校教育的评价狭隘到考试成绩的迹象。现实将教育的意义越来越功利化,将学生越来越模板化,这实在是很可怕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谈,如果所谓的教育,只是由书本聚集见闻与知识,只是追求技术性的知识,却巧妙的逃避了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思考,这实际是失败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世间最有灵性、最具智慧的生物,人的发展具有如此多的可能,怎能拘泥于在分数或某一方面?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残缺的,是不完整的。

教育的失败在于过分强调技术,毁灭了人技术的知识虽然重要,却不能解决内心的压力与心理上的冲突技术变成一种毁灭的手段,这些话语不禁让我想到了德国化学家哈伯与中国农学家袁隆平。哈伯是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在一战中,哈伯在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使用于战争之中,造成近百万人伤亡,受到各国科学家的谴责。同样为粮食问题操劳一生的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袁隆平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技术无罪,关键在于使用人的智慧与思想。可见,如果教育只是追求知识与技术,可以制造很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但一个只知道如何分裂分子,但内心没有爱的人,只会增加相互毁灭的能力。一颗仅仅被训练用来接受知识的心,一个思想和心灵都不完整的人,是无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以及生活中的深渊与峻岭的。所以,正确的教育应当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拥有智慧的人,能够完整地体验和处理生活的人。

二、学校的使命:用爱关注每一个孩子

2015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然教育应当且必须要培养完整的人,那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人员,学校和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正确的教育是不能像制造机器似的大量生产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和追求完整的。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去观察他的兴趣、能力与性格,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他的生活环境,而不是简单的把孩子归到某一类当中或者贴上某种标签。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技巧和强烈的探究兴趣,最重要的是拥有充满爱的心灵。一旦我们没有爱,没有了解,就会把孩子强迫纳入我们想要改造的模式当中。

书中提到一种观点,教育者关心的是个人,而非学生的数量,因此应当创建小型学校,让教师只负责能力足以胜任的少数学生,否则如果教师因学生数目众多而难以应付,那么教师就不能充分注意到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可能有直接而深入的关系,对此我深有感触。上一学期我负责四个班级、近200名学生的化学学习,负责一门选修课,同时还担任化学备课组长,确有疲于奔命的感受。有时候很想针对性地和每位孩子进行学习和思想上的沟通,但一来时间不够,二来学生人数较多,很遗憾只能选择一部分学生,而不能做好和每一位学生的交流工作。这学期选科之后,班级和学生减少了一些,很期待本学期能够多和学生交流,多关注他们。

书中的精华还有很多,此处采撷部分与大家分享。当然里面有些观念比较理想化,与我们的现实似乎差距很大,但不能因为现实而放弃理想,而是要为了理想而改变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