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今天,创造明天

发布时间:2022-10-28

                                                            国际部    李玉姨

春去秋来,这已经是我成为教师的第二年。这一年在教学上,少了几分新手小白的慌慌张张,多了几分青年教师的专业沉稳;在班主任工作上,少了几分和学生相处的手足无措,多了几分处理班级事务的淡定从容。

而当我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我便多了一些时间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教师除去知识外,我还可以传授些什么?而作为学校,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或者说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

理查德-杰弗是国际著名的教育演说家,也是享誉世界的格兰奇小学校长,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作为一名菜鸟,我怀着崇敬之情打开这本《今天创造明天的学校》,想要为自己作为老师的第二阶段答疑解惑。

正月初五迎财神,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翻开这本书,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读完之后如同被打通任督二脉,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第二部分,教育的可能性。杰弗教授的很多观点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虽然我们的文化底蕴,国际背景完全不同,但确有很多共鸣之处,其中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有以下三点。

 

共鸣一:传授“硬”知识,培养“软”技能

在高度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碎片化的当下,我们的教育体系除去给学生传授“硬”知识外,还需要给学生培养“软”技能,才能帮助孩子们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杰弗教授在文中提到,这些“软”技能包括

“他们需要高度自信。”

“他们需要极强的适应能力,学会利用他们天生的创造力,了解自身的优缺点。”

这点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确实作为一名老师,除去传授给学生知识之外,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能力。这和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谋而合。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自己班上的学生小潘。作为国际部的班主任,我们同时还兼任词汇老师,每天四十个单词的任务必须打卡完成。当我才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就发现小潘的词汇成绩非常差,满分100分只能拿十几分。而且对于自己极度不自信,总是把“我就是笨,我就是背不了单词,老师您放了我吧”挂在嘴边。

作为一个新手班主任,我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告诉他不行,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任务,没有人可以例外。但对于你来说,可以给你放宽要求,比如别人40个最多可以错4个,但你可以错10个。然后慢慢一点一点提升要求,从10个,8个,6个,到最后和大家的标准保持一致。除此之外对于小潘单词上的点滴进步,我都会无限放大,并且在班上大张旗鼓地表扬。就这样坚持了半个学期之后,小潘的每日单词打卡任务已经和大家一样了,每天中午的时候,他会非常主动地搬个椅子坐到第一排默写,而且再也没有说过“我就是笨,我就是背不出来”的话了。

我非常为小潘开心,因为我知道知识可能会被遗忘,但掌握了自信这项技能,可以让他受益终生。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仪式,也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共鸣二:越“错”越勇,越“挫”越勇

在中国,每年我们能看到学生因为考试没有考好,觉得无法面对家长和老师而尝试自杀的悲剧。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如在2006年《澳大利亚青年研究》调查显示,维多利亚州的高三学生中,竟然高达20%的比例因为高考压力过大而考虑过自残和自杀。

杰弗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不该只关乎对错,学习也不该只为考试”

确实,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现在的教育风气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敢犯错,这导致他们无法正确面对错误,甚至会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而这也在无形中给家长,还有老师的工作增添了很多压力。学生小业,就是无法面对错误的典型代表。每一次考试都会牵动着她的神经,她会因为一次考试的进步等不及下课就要冲到办公室给妈妈打电话去报告这个好消息;也会因为一道计算错误的数学题在厕所嚎啕大哭好几天都无精打采。作为班主任,我和孩子的父母都试图做过疏导,但收效甚微。看到这,我的内心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成功就是即使不断失败,也从不失去热情”。成功的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意识到,不是不能犯错,而是如果去勇敢面对错误,勇于犯错,越“错”越勇,越“挫”越勇!多么希望我们的学生,都拥有面对错误的勇气和勇于承担的底气。

                                                共鸣三: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权利

杰弗教师在第二部分,教育的可能性中指出,“教育可以把人民团结道一起,通过教育给最弱势群体以权利”。

这句话让我大为震撼。他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麦德林,是一个之前一直处于分裂和冲突中,但通过教育重塑自我的神奇城市。他们投资数百万建造了缆车,使得贫民窟的人们可以快速方便地进入市中心;他们斥巨资在社区建立学校,用新技术来鼓励和支持本可能辍学的年轻人;他们专门设计课程,帮助年轻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目的和与他人的联系。现在这座城市,正通过教育迅速地实现更新和重生,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看到这,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的高考。高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确实是改变命运最公平的机会。我们看到了“小镇做题家”的卑微与辛苦,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是教育给我们的机会,让没有办法选择出身的我们,可以拥有改变命运的权利。

 

    一口气看完这本,酣畅淋漓,意犹未尽!“我们需要为孩子准备什么样的未来”“学校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很多困惑了我很久的疑团被解开。但新的疑惑又像一个个小火苗在我的心里点燃,但我意识到,不管环境如何改变,知识如何更新迭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牢牢把握住教育的今天,才可以更好的创造教育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