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精进·通透

发布时间:2023-03-13

           初中部 张胤慧

《刻意练习》是我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偶然知晓的一本书,闲来翻看,很是受益。

书里谈到这样一个例子:音乐神童莫扎特,四岁谱曲,六岁演奏,九岁开始巡演,人们惊叹音乐神童莫扎特是天才。我们从小就喜欢讲天才的故事,我们总喜欢那些被上帝庇佑的人,我们觉得他们的人生,给了原本普通平淡甚至苦难的岁月里一束光。但我觉得更给我们力量的,其实反而是普通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的事情。“刻意练习”这四个字就不断在提醒我,不要害怕自己平凡,只要你坚持去练,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

为什么有人打了一辈子高尔夫也没有成为高手,为什么业余棋手总是干不过专业棋手?为什么武术爱好者肯定打不过格斗士?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为什么上过很多课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我们一生下来就被教导要向那些天才学习,那么他们那些神秘的洪荒之力真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吗?

书中提到:这些人的确有着卓越的天才,它们深藏于他们的能力之中。但是他们的天才,并非人们通常假定的那种,而且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才能,通过适当的方法,我们也一样可以充分利用。

书中格拉德威尔在探讨是什么使得人们成为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中的杰出人物,说了这句妙语“1万小时法则。”我们今天的很多人认为,如果确实练习了1万小时,那就真的能达到这种效果。但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有局限性的,1万个小时定律是谬误。

所以,我们要认识辨认并拒绝三种流行的错误思想。

第一种错误思想是我们的老朋友,这种思想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我不能”或者“我不是”之类的表述:“我不是很有创造力的人。”“我不能管理好别人。”“我不擅长和数字打交道。”“我做不到比这更好。”我们不能消极思想,所以我认为心态很重要。

第二种错误思想认为,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我们很清楚这种思想错在哪里。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是提高绩效和表现的秘诀;它会使人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并且缓慢地下滑。通常认为开了20年车的老司机一定比只开5年车的新司机更擅长开车。然而研究表明,一旦一种动作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第三种错误思想认为,要想提高只需要努力。如果足够刻苦你会有进步,但是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

假设你想去爬山,你不确定你想爬多高。山路看起来蜿蜒曲折,令人望而生畏,但你知道你想比现在所处的位置爬得更高一些,你可以简单地选择一条看起来很有希望的路径,并期望是最好的。但你可能走不了很远。或者你可以依靠一个曾登上过顶峰,了解最佳路线的向导,不论你决定自己要爬多高,这会保证你最有效的方式登山。这种最佳的训练方式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针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刻意练习的正确引导:首先,要找位好导师。导师只是能够引导你达到他们或者他们的学生曾经达到过的水平。在我们的教育认知里,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接受不同的教育,也有每个阶段的老师,例如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等等,所以当你自己改变了时,可能需要更换老师,其实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不停的向前向前。其次,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要记住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是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学会专注投入,即有意地提升和精进你的技能,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最强大方式,不专注,练习是没有效果的。最后,为了提高,我们必须自己创造机会练习。我们不只是毫无目的地一遍遍地做同一件事情,这样练习没有效果,反复做一件事情,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试着通过反复训练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此时,这种刻意的练习变成一种有效训练。

所以,要让自己的决策变得更准确,要让自己的格局变得更高,要让自己的认知变得比别人更通透,一个办法,4个字,“刻意练习”。

因为高手是可以训练出来的,音乐天才莫扎特也是训练出来的。什么是高手时刻?就是把事做到极致,把事做通透了,简单讲,高手就是把事做通透了的人,不要想着奥运冠军才是高手,能把西红柿炒鸡蛋做到极致,也是高手。高手与普通人的差距,大到你难以想象。因为能把一件事做通透的人,做其他事通常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做透一件事,很多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所谓一通百通,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潜力和天分,如果你没有成为高手,可能陷入了认知陷阱,大家说,他从来不用功,但是他的成绩就是好,真是这样吗?

读了这本书,答案知晓了:

第一,高手不是天生的,而是训练出来的。

第二,训练分为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成不了高手是因为你不懂得有效训练。

第三,“刻意练习”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优异的学习成绩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