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际部 杨莉莉
晚上,哄睡小娃之后,伴着一盏夜灯,读完了徐扬生先生的《摆渡人》。褪去燥热的夏夜,月朗风清,虫鸣唧唧,随着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内心深处如贫瘠的土地获得甘霖一般充盈。这本由三十多篇散文汇集的散文集,以《摆渡人》冠名,读进去走出来,细细品味,回甘之余方解其中深意。书中所传达的豁达平和、理智包容的生活态度和教育智慧,让作为养育者、教育者的我深受触动,不觉想分享一些我的感受与感悟。
徐先生在《从容》一篇中讲了一个书生赶考的故事。书生连夜进京曲赶考,带着一个书童,书童挑着一担捆好的书籍,两人匆匆赶路。黄昏时分,向一位老农问路:“城门不知何时关,今天还能赶得到吗?”老农说道:“。慢慢走,你们还能赶得上。”书生不知所云,且不理他,径自催着书童赶路。转眼间到城门口,书生催书童快快疾走。不料,书童慌乱中摔倒在地,担上的书本散得满地都是。等他们捡起书籍,重新捆好,发现城门已经关了!书生这才明白老农的那句话:“慢慢走,你们还能赶得上。”“急事要缓办”,大部分的错误都是在匆匆忙忙中造成的。遇到急事,首先整顿好心情和情绪,再去处理事情,才能有效无误得处理好事情。另一个角度来看,“缓事要急办”,任何“缓事”,如果不抓紧完成,最后就会变成“急事”。
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同时处理很多任务,繁杂的信息、时不时弹出的通知,不断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日暮时分总会感慨时间不够用。究其原因,首先是未能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先挑重要的事情做,导致最终效率大打折扣。比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总会有处理打卡、接待家长、开会讨论等事务穿插其中,常常感慨备课改作业的时间被侵占。其实我们可以排个顺序,将条理厘清,即使打岔之后也迅速回到正轨上,这样才不至于失了方寸。另一个方面,现代人都或多或少有拖延症,每个人都有惰性,教师也不例外。想到这份材料几天之后再交,公开课还有几个月,可以慢慢来,就先拖着不做。临近截止日期,心里开始着急,只能为了赶上进度,呈现出差强人意的结果。只有细化成每一天每一步的任务,才能心有余闲,从从容容。
如从容一般,徐先生还提出“松而不懈”的行事智慧。在先生看来,人的智慧分为两种,一种是“头脑的智慧”,即通过知识所达到的智慧,可谓“识神”,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练习所得到的理性知识;另一种是“身体的智慧”,即古人所谓的“元神”,人的直觉、体能、传感,都属于这个范畴。常常在考试或比赛之前,大家都会紧张。虽然自己在心里,或是别人都会说:“要放松,要放松”,你也知道“放松”的重要性,可是就是“松”不下来。这时候我们就会过分思考,过分紧张,识神一直在主导我们的行为时,身体的元神就会退后,直至隐去。反过来,如果放松自己,心归于息,元神就会上来,人身体本能的智慧就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那为什么放松这么难呢?根源还是过分放大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书里面学到的方法是,遇到眼前的重要事情时,停下来想想这件事真的那么重要吗?放在五年甚至十年的生命维度里,它的重要性还有多少呢?或者干脆把重要程度自我纠正一下,把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乘上一个0.7的系数,这样得出一个客观的认知与判断。比如期末考试之前,一些学生很紧张,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大事。一场考试能决定人生吗?当然不能!拥有顺其自然的态度,主动活跃的感觉,便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水平。当然“放松”的前提是“不懈”。“不懈”是平日养成的习惯,坚持认为你所应当做的事情,一直做下去,日积月累,永不言弃,才能有所收获。“放松”是当下应激的调整与选择,“不懈”是持之以恒的态度与习惯。如书中所说,“松而不懈”是一种人生态度,既有超脱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既有虚怀谦和的一面,又有自信坚强的一面。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心惶惶不安或是戚戚以求时,记得慢慢走,一定还赶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