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中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31

                          文/国际部 董海琪

有幸拜读了周扬生的散文集《摆渡人》。这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在科研与教学工作外所撰写的散文三十余篇,其中大部分是作者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期间创作与发表的。作者结合自己对教育、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自己多年的人生阅历娓娓道来,如师如友,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对于世界、人生、科学、艺术及教育的思考与热爱。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被作者轻快的文风所吸引,随着作者走进一个又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里,同时也回想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起自己的教学生活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教科书,就如同厨房烹饪一样。

                       神奇的饺子

在书中,作者谈到了一个他的老朋友,一把年纪还是活力四射的活跃在工作岗位上,这让他十分好奇,得知他喜欢吃饺子,作者才联想到了饺子是营养的混合品。

书中,作者提出“饺子有这么神奇吗?为什么?很简单,它把肉、菜用面皮子都包在一起混着吃。因为‘混’,所以营养好,同时,也是因为‘混’,所以易消化。”的确,饺子里有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碳水,蛋白质,纤维。

通过书中的观点,这让我想起了“教育”。教育是需要环境的,这种环境不仅是大楼、空调、机房等最重要的环境是‘人’。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是‘混’的,否则,学生为什么要到学校里来求学,为什么不在家里单独学习?

教育为什么应该像饺子一样是‘混’的呢?因为‘混’是催生新思想的源泉,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通过‘混’的教育环境,思想才能交融,从而孕育新的思想。如果说,你人生的长度是由上苍决定的,那么你人生的宽度是由你的思想所决定的,而‘混’式教育是你产生源源不断新思想的源泉。

                    藏在书里的酱油

书中,作者分享了他在当教师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作者被分配去一个秩序较乱的班级教课,在管理班级纪律后花了15分钟讲完了当天的内容。对此,他总结出一个道理:学生在课堂上有注意力,才有教学效果。而他认为,课堂教学如此,阅读也是如此。

阅读就像教学,是为了让人们获得知识,而书籍作为浓缩精华,引导着学生向前进步。“这就像我们厨房里用的酱油,只用了一点点,然后加了一大杯水,泡成了’汤’。这碗汤就是我们在看的‘书’,而教学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教学的过程,就是如何从这碗‘汤’里提炼出那点浓缩的‘酱油’。如果一定要问教育技巧,我可以提供一点建议,就是对找到知识的浓缩的“酱油”,然后传递给学生。”

“在教学的道路上,愈是浮躁的时候,愈要相信沉着稳重的教育越有价值;而俞是贪求快速的教育,愈会有获得教育的成绩。”

教育就像行山,行山的人有三种:一种人是心血来潮、匆匆忙忙的去行山,也找不到山路,胡乱走了一会儿,倦了,就停下来;第二种人是找到了山路,走着走着就是忘了自己在爬山,一直不停地在山上走,却一直走不到山顶;第三种人则是寻着山路,看这路标一步步走向山峰。教育也是这样,第一种人看到的是意,第二种人看到的是行,第三种人看到的是才是‘道’。

                         共享

共享时代的本质是把原本属于个人的资源集中起来按一定的规则交给社会,由社会管理共享。在这个资源丰富的时代,每一件事物都能形成共享,它们都有共享的空间,对于教育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作者在书中提出:既然物质事件可以共享,那么精神世界也可以共享。教育作为精神世界的传递方式,它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让人与人之间保持温暖。作者在书中举出了一个例子,就是自己在美国读书期间,一直受到一对美国夫妇的帮助,他们对于作者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也让我联想到,老师教育学生,就像父母对孩子,厨师对客人,在共享精神的过程中,把老师拥有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学生,让闲置的精神拥有利用之地。共享对于教育来讲,具有无限的分享价值,它能够让我们在这个感情淡薄的时代,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它就像烹饪美食一样,老师关注烹饪结果,学生关注烹饪方法。

                        总结

在阅读本书之后,让我深刻的认识到,社会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每一天都有新的产物,就像我们吃的饭菜,每天都有新的品类。对于教育而言,我们就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努力的接受新的事物,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教育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