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中部 胡平香
在2021年学校组织的常州学习时,校长汇报时提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值得教师一读的好书,我立即记下书名,请教研组长用组里的活动经费给组内每位教师买了一本。
本书作者常生龙,上海市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本书出版5年就印刷20次,先后入选《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本书能受读者如此青睐,我想原因有二:一是教师们平时课务很忙,虽然深知读书对提升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但很难有大量的时间阅读,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用10年时间的大量阅读而分享的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益的教育类书籍,还能通过作者推荐的71本延伸阅读书目,初步确定自己下一步要阅读的书籍。二是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教育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难题,希望通过阅读,从别人的经验中寻找答案,少走弯路。
作者从10年中阅读的500多本书中提炼了50本经典教育著作,并将书和感悟经过精心分类汇集,形成了阶梯式、递进式的5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着眼当下,又指向未来。作者在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和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通俗易懂,倍感亲切。作为一位在一线工作快20年的教师,我克服了站在讲台上的紧张,学会了如何分析处理课标、教材,具备了很多教育教学技能,但面对新时代的学生,面对学校、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厚重希望,有一些困惑却一直在心头萦绕,直到我读完这本书,才有所启发。
困惑一:如何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让每天的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俗话说“爱屋及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好一门学科,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我们学校从2020年开始,每年都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目前已经进行了两届,第三届正在进行中。
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是我的愿望,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实现这个愿望。我曾经努力地回忆当我是学生这么大的时候,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识渊博、关爱学生、风趣幽默……,这些与教师的职称、职位没有关系的品质对学生却有很强的吸引力。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从内心深处问自己,我的教学行为一直是以这个为出发点。风趣幽默与教师个性有关,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阅读是增长智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说,“如果学生不能学着好好读书,并且喜欢阅读,那么他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小。”教师如果不多读书,不仅会直接导致学识浅薄,而且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也缺少办法。
《读书成就名师》告诉我们:名师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像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那样阅读、反思和实践。特级教师闫学认为,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应像呼吸一样自然。特级教师吴非说,“读书之于他,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读书一方面向内,探索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向外,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下改革的浪潮中,读书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来思考和筹划,让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少走弯路,获得更多的成功。
于永正老师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中揭示了让学生喜欢的三个诀窍:自己先变成孩子、遵循教育的规律、时刻以身示范。在读完常生龙老师的书之后,我想补充一点: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困惑二: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在教育之外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那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学生的分数?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抑或增长学生的知识?
读完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这本书中,也许能给教育者们一些启发。作者通过长期记录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以及自己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做出了一个判断:学校是一个让孩子变笨的地方。看到这个判断,很多教师可能会立即反驳,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作者的理由却有四个:一是学校分门别类的课程给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整体认知,还与生活中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截然不同,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和障碍。二是抽象的、符号体系的记忆式学习铺天盖地,人类与生俱来的体验式学习却很少,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制造了很多学习上的麻烦。三是学校的作业测验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师范院校没有在作业方面研究突出的教授,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前也没有专门的对作业设计的培训,但走上教师岗位却要每天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自认为作业对学生成绩的重要作用,然而,众多教育测量表明,作业和学业成绩之间没有整体的正相关。四是教学管理让学生时常感到恐惧和胆怯,很多学校的教学秩序是建立在对学生恐吓、惩罚的基础上,但恐吓和惩罚足以摧毁学生的智能,影响他们观察事物的层面、思考的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那么,学校和教师到底该怎么做?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谨慎判断自己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教育的目的既不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慧,也不是主要传递知识的,社会在变化,知识也在变化,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呵护学生那份求学的心,满足那份求知的渴望。
其次,要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给学生自由。也许有的人马上会反驳,全听学生的那就乱套了。事实上,学生不是不服管,而是希望按照他们的意愿来管。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像北京十一学校那样,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项目的设计者、德行的表率……。
教师需要明白,自己学科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本身无关大局。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扇成长之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
最后,我想说“教育也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不后悔、不放弃、不断努力,用我的初心、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辜负每一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