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中部 吴子芸
好书要反复读,假期在家主要读了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和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巧的是两位老师都曾为语文教师,字里行间,更觉亲近。
一、温柔而有原则
于洁老师的书读下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温柔而有原则”。于老师是一位特别细腻而智慧的班主任,她的情怀令我敬佩而感动。
“没有想很多,就是天生地爱孩子。没有想很多,就是一路摸索与实践。没有想很多,就是觉得在一起是缘分,珍惜。没有想很多,就是知道他们都会长大成人,我只是陪伴他们走短短的一程。我在博客上写上这样一段话:对于学生,我充满感激,26年的教学生涯,25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越来越明白师生是共同成长的,度人就是度己。带着慈悲、感恩、爱意、美好的心情去做事,是快乐的,就算脚下踏着荆棘,手里忙个不停,心也是安定的。”
中小学时代,老师的引领与呵护,会照亮学生的心,老师温暖与关爱,独一无二,是友情与亲情不可替代的。在于洁老师叙述的日常案例中,能够时刻感受到她的高共情力以及高家校沟通能力。比如,对于班级有学生举报同学偷东西,她的处理方式非常好,方方面面尤其周到。对于举报者的保护,对于被举报者的约谈的方式,约谈地点的选择,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每个环节都考虑得很到位。容许孩子犯错,在错误中教会孩子成长。既解决了问题,又利用这每一个教育契机,真正教育到学生,家校携手,助力学生的成长。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用来形容于洁老师再也恰当不过了。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爱,心中有原则。这是令人敬佩的,是我们年轻班主任一代的榜样。
二、严格而有方法
相比于于洁老师女性特质的细腻,魏智渊老师则是男性特质的理性。整本书包括观念、课程、家校联系、学生棘手问题以及教师的自我训练等方面内容,方法性与实践性很强。有时候一个章节读完一遍,非常值得再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价值很大。书中主张将“接纳”与“苛刻”结合起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植入一种“我能行”的信念。点亮一盏灯,保护这光芒,是教育得以成立的前提。
教育应该如何帮孩子迎战这样的时代?魏智渊老师的两个目标很清晰:第一个目标,就是教育应着力于培养“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教育应该培养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不断实现自身可能性的人。第二个目标,就是教育要培养孩子终生有用的学习能力。
这对应到我们的新课标以及语文学科素养,内在逻辑是契合的。大到理念,小到班规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程序性。特别是面对班级班级层出不穷的问题时,魏老师主张要首先调整我们的认知,通过调整认知,来调节情绪反应。把学生的问题分类,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这样问题不仅仅只是问题,而成为了宝贵的教育的契机。
两位老师的书,充盈了我的假期,带给我很多的触动。平时遇到疑问的时候,也会拿出来读一读。每个人的气质是不同的,也没有一本书可以直接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但阅读是有必要的,可以拓宽思路,借鉴经验。学生的情况虽然各种类型,但是总有相同之处。勤学多问,多思考。“严不是目的,爱不是一切”——以“温柔而有原则,严格而有方法”为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