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随

发布时间:2023-04-17

                   文/小学部 王文丽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是黑岩祐治写他的恩师桥本武上的课是“全世界都想上的课”。开篇不久就有一章“恩师的条件”,我想,除了把教师这一工作当成简单的养家糊口之事的人,每一个踏上教师岗位的人,都应该是怀抱着成为一位好老师的期待,并为之付出过努力的。成为让学生感佩怀念的“恩师”,也是作为教师最具有成就感的事吧。但如何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尊称一声“恩师”?没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通过读这本书,从桥本武先生身上,我们却可以看到一些成为“恩师”的必备品格以及能力。

黑岩祐治从学生的视角去描绘了他看到的桥本武老师身上的品质,也恰恰因为是从学生的视角,我们更能够直观强烈地感受到学生需要的、受学生喜爱的“恩师”应该是怎样的,而这些特质和品格也恰恰是教师们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所需要的。本书很多观点让我感受颇深,现在就结合自身感受来谈一谈。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结合桥本老师使用岩波文库《银汤匙》作国语课本、自制研究笔记、“狂热”于刻印教材、与“我”进行人生夜谈等事件,无不感受到桥本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放着现有的教材不用,非要自己身体力行、不辞劳苦地制作教材,可以说花了桥本老师很多心血,也投入了他对教学无以计量的热情。《银汤匙》共计75章,各章均没有标题,利用没有章节标题的教材,让学生自己为各章拟定标题,并分为“自己设想的标题”和“学校确定的标题”。没有标准答案,学校确定的标题也不是唯一正解,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让学生在拟定标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成长疑惑,桥本老师也并不直接给出答案或结论,而是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让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归根结底都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吗?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百人一首’抢牌大赛”,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飞花令,桥本老师让学生背会诗歌之后,参与热火朝天地抢牌大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试吃传统点心课,桥本老师与学生分食杂果子,品头论足间刺激感知,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世界,也传递了传统文化;放风筝大赛课,遇到难懂的描写风筝斗的场面词语,桥本老师带头动手查阅资料,而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风筝,还特邀美术老师来指导制作,让国语和美术课珠联璧合。最后,竟然还让同学们将风筝放飞天空。

对于传统的课堂来说,这真的是能让学生激动的事情。从黑岩先生记录的这几件学习事件中大可窥探出桥本老师的教学风格是灵活多变的,是富有创意的,更是能体现学生个性的,真正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想法新于常人,不纠缠于琐事,永怀好奇之心,不断拓展自我世界的精神。”

曾经有著名的大学教授听完桥本先生的国语课,评价其课堂“跑题太过严重”,而桥本老师只淡然一句,“跑题?这正是我想要的。”桥本老师的跑题无处不在,沿着教材《银汤匙》无关的分枝不断伸展开去。只要小说中有一星半点儿线索,桥本老师便深入其中,把学生带入脱离教材轨道的另一个世界,学生自是听得如痴如醉。

举个例子,从小说中出现的“丑红”一词,引出解说:“寒丑之日出售的口红。可防口干。”这“寒丑”之日的“丑”是什么东西?由此便引出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表年历方位与时刻的方法、再逐步深入到中国的五行思想、二十四节气中大自然的变化等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被桥本老师带入日本课堂。这正是基于教材但又不被教材所框住,桥本老师把很多知识点引申和分解开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这样学生的知识和素养不仅仅停留于教材的学习之中,且能够以点带面地继续进行学习与研究。其实我们发现,桥本老师的跑题恰是今天所倡导的,因为无论跑到哪里都万变不离其宗,即紧紧围绕某一学科学养的深化和素养的提高。不单只是横向拓展,而且对于某一事物、问题寻根究底,用心细密、不断纵向深入,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得博览群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还要有信手拈来的本事,更要有不断拓展自我世界的精神。

四、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要做教师,先做一个有吸引力的成年人。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丰富的色彩。”

桥本老师显然做到了,他的“时髦穿戴”,随着年龄增长,着装色彩越来越鲜艳,足以突出他的个性,也阐明他的穿戴哲学,即“身心衰老无日不止,至少要以服装加以补偿。这也算是无法之法。”。他兴趣广泛,着迷于能乐谣曲(观能)、短歌俳句、茶艺、制陶、绘画、摄影、旅游、读书、观剧、乡土玩具等,每种兴趣爱好都会深入研究、执着探索。可以说兴趣就是他本身的象征。

透过桥本老师的兴趣爱好,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桥本老师对于生活中的美的感知,是对生活的极度热爱。如果教师始终热爱生活,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之间,自然而然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我身边的同事,也都有着有趣的爱好,平易近人的马彩清主任每逢遇见美景,随手分享的美景必要配一首即兴诗;温文儒雅的潘玉香老师,从她的随笔文章中,感受到记忆的温度;知性美丽的邱敏老师,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文言文,感受到中国古诗词之美。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烟火气”,是三尺讲台之外的东西——因热爱并为之坚持的精神,这种精神时刻激励我心守一事去生活,纵然前路茫茫,亦觉日月清朗。                         

五、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育,是师生双方作为人的同类间的格斗。有大写的教师,才会有大写的学生。”

桥本老师认为,“宽松教育”是学生学力低下的元凶。“‘宽松教育’的‘宽松’本是指心灵的宽松,”稀释教育内容、减少学习时间、宠溺学力低的孩子,并不能让孩子们修炼出一颗“宽松的心灵”。诚如书中所说,“‘心灵的宽松’,是指一种精神的高度,绝无轻易实现的可能,非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不断提升,否则根本不可能抵达这一境界。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宽松’,是身凌绝顶、一览众山之小时的那种舒畅和满足。”只有义无反顾、满腔热血地投身于充满竞争的社会,才能在摸爬滚打中完成自我认知,适应这无处不在的竞争环境。倘若舒舒服服地躺过这飞速前进的时代,那我们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孩子们一样,老师也一样。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再种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从事的就是漫长的“树人”工作,唯有坚定信念,以火一般的热情与学生们的灵魂碰撞,将火一样的身影深深印入每一位学生脑海,直至30年后,耳边轻轻传来一句:“我的恩师,就是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