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乡栗子

发布时间:2023-04-20

文/高中部张小路

过良乡   

        陈曾寿

良乡栗佐浮卮,犹记城南退食时。

一代朝官心死尽,伤心容有李和儿。

陈曾寿是晚清诗伯陈沆的曾孙,做过大清、民国、张勋、满洲的官儿,偏偏自己比为“李和儿”,也不知道他挽悼的是什么时候的官儿。不过,这里的“良乡”即指身在燕京,又用《魏书》卷六十阳固《演赜赋》里的典故:“遭季叶之纷乱兮,仍矫迹于良乡。”那时候阳固遭王显奏罢,“既无事役,遂阖门自守”。和自己的遭遇相似。

   “九月栗子笑开口”,这时令的风物,人们都愿附会上意义,似乎栗子也在等着人们来吃,《西游记》里唐长老游园,树上水果纷纷跌落怀中,仿佛无数的“渣妖”,要进入唐长老的“圣腹”,名曰“好吃”——喜欢被吃。

朱圣人熹的叔叔的朱槔有《玉澜集》一卷,《老兵种菊以诗谢之》“花裁栗玉秋风健”,说的不是栗玉,而是外表如栗色的花笺,说自己闲窗无事,裁纸闲作草。近代留日学生,对日本食物“羊羹”印象都深刻,这是一种用栗子做出来的素食,其色如栗皮,色深而润,味道据说很鲜美,日剧里也有利用羊羹注毒杀人的事件,大概是少人能拒绝这样的美味。倪云林《石谱》说兖州石:“兖州出石如褐色,谓之栗玉。”但述其实际情况,也要见其本性,以慰内心,这是前人常借用的办法,倪云林接着说:“有巉岩峰峦势,无穿眼。其质甚坚润,扣之有声。堪为器,颇费镌砻,土人贵重之,与北虏所产栗玉颇相类。”这就使这普通的“栗玉”有了君子品性,受风雅士人的喜爱。

今传糖炒栗子,以京师津门为最,清代文昭倒是说:“北路虽上番,不如东路好。”说的不是地理形势,而是糖炒栗子,东路指的是京东路,治府在河南商丘(当时称“南京”)。这里的比较,暗含了陆游《老学庵笔记》里的一则故事,后来许多哀伤家国的感慨,借这个故事传难以言说的意思,故事是这样的:

南宋时期,淮河为界,陈福公和钱上阁出使北朝,到燕山,有两个人拿着炒栗各十包来献,使团每人一包,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李和儿,说完就流泪离开。

这李和儿本是汴京人氏,故国沦陷,流转于燕,不过,听到故乡的人来,就想起故乡的事情,赶来献栗,知道说什么旧事也是枉然,说什么将来也尽是虚妄,就献栗洒泪而去。

周作人曾作诗咏李和儿:

燕山柳色太凄迷,话到家园一泪垂。

长向行人供炒栗,伤心最是李和儿。

作这首诗时是民廿六,1937年,食栗时节,秋风已起,知堂所回顾的应该是时间上的故都,而非昔时的旧地也。《立春以前》有《苦茶庵打油诗》一篇,录此诗,并连第二首共一题曰《其一其二》,其二的注释里,就写到“先祖妣孙太君家在偏门外,与快阁比邻”,就凿实为怀念故乡了。知堂故乡是不是产栗,以他的趣味应该写到,只是懒得再查,不过不知道从“其一”到“其二”写作二十余日里,他究竟遇上了什么,从暗示故国,到明示故园,家国苦闷一转为闲情之思,知堂心理转变,仿佛历史的门轴发出吱哑的声音,后世闻听,犹觉痛心。

周作人民廿九作《炒栗子》一文,汪曾祺一九九三年也作《栗子》,周抄的资料多似乎没在抄,汪都是自己在写,但看来无一不在抄。简单说来,汪食栗似乎不是时候,文章而外的意思就寡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