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育理念——读《国际教育新理念》有感

发布时间:2023-11-28

/高中部/刘奕捷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教师,应先是善于不断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教育智慧才能生长,才能突破前行。

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能静心阅读思考的时间并不多。为了紧跟新时代教育发展步伐,实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我阅读了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从“宏观教育理念”到“一般的教育理念”梳理再到切实的“教与学的理念”,打开了我的教学视野,也从理论高度解决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困惑。

阅读这本书,我尝试让自己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思索回答以往教学中碰到的几个常见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是否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摈弃注入式教学法,接受启发式教学法,引进和自创教学方法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是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是否也不例外。

这本书乍看起来都是理念,非常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其中的现象实例都贴合我们平时的教学,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真实难题。

 以我们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为出发点,去思考书中理论的实践意义。顾明远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对国内外教育理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具有全面性、启发性、解惑性,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沉浸阅读,汲取其中的教育智慧,我认为可以重新解读主要包括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三部分。宏观教育理论是指向论述了当今两大国际教育潮流——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一般教育理念包括有对创新教育、合作教育、教师专业化等教育理念的思考启示。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则对应当下教学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对教师日常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化学习等,我认为都具有深层意义的指导作用。

 在阅读系统梳理从认知学习、探究式学习到合作学习、深层学习的理论建构过程中,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注,激发了我对创新教育和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反思。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必须提倡问题教学。思考、创造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才能思考、创造。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更重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思维发现力、创造力的表现。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聪明的表现。成功的教学应该是越教学生问题越多,批判精神越强。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它的推陈出新。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把提出问题放在首位,即他比认识、解决问题更重要。

 回顾自己的教学和听课经验,都是师问生答,都是通过问问题检查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我的问题都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或者问学生:“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我就放心了。阅读书中对教育生态观的理解,我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更多的是要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来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要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佳的。教师再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深入见解为目的。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如此方能在教学改革探索之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