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

发布时间:2023-12-12

/小学部/王雅洁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教育就是心灵的解放,他所著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一本书,看似简单精确的目录,读上去却是深刻又厚重。此书以小信件的形式呈现,但其内容上却又结合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案例而产生的,对现代教育的课堂管理和教书育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先谈一谈我对“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理解,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对学生实施教育,不过是想让学生找到自己所喜欢的知识和自己喜欢的方向,以教师的身份把应该传授的知识传授给他们,但是接触到了这本书之后,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本书告诉年轻的教师,甚至经验丰富的教师,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特长,能让人的心灵自由绽放。反思我目前的教学,我不过是“授之以鱼”,片面强调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生怕某一课孩子听不到我讲解的知识,导致他没有办法掌握这些内容,又生怕自己在一时疏忽下难以维持课堂的纪律。我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同时也是班主任,我深知教育对小学生而言发展的重要性,而阅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发现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这本书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教育目的是要培育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过去的教育片面追求学生的诚信,但是现在在教育减负政策的影响下,很多地方的小学一二年级已经不布置课后作业,并且也取消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教师是在课堂上随机检测学生,进行生成性的评价,那教师是怎样判断自己培养的人是完整的人呢?当前的政策并没有给出我们结论。不妨试着再深入读一下这本书,结合自己经历过的教学事件来进行分析。这本书不仅教育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同时还教育教师,应当如何进行自我反省,应当如何找到自己身为教师的真正价值。

书中的“家庭与社会”让我感触很深,虽然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当中,学校需要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但实际上在双进政策的背景下,家长和社会上应当承担起共同教育的责任,尤其是家长更应该及时与学校进行交流和沟通,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发展情况。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个案例。李寻(化名)是班级的一名学生,虽然他现在才小学二年级,但也是班级内的一个问题学生,李寻不仅平时爱说谎,而且特别抵触写作业,学习基础薄弱,在班级内总是倒数第三、第四的名次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仔细地观察了李寻的行为,他的接受能力非常慢,例如一节导入课,教师前半节所讲的内容他还能接受,后半节却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开小差等问题跟不上了,每节课都是如此。他并非不想好好学习,反而是因为基础太差实在跟不上。但李寻也并非全无优点,他非常热爱劳动,喜欢帮助同学,所以即使李寻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是在班级内的风评却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能够跟班级内比较开朗的男孩子打成一片。在我接手班级之后,我发现李寻的成绩迟迟没有进步,于是我准备仔细探究李寻出现问题的背后相关原因。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李寻的家庭情况:李寻一家三代同堂,住在一间屋子里,房屋的居住面积比较小,因此李寻的学习环境很差,由于房屋是两室一厅的,李寻只能和奶奶住在一起。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常年不在家,母亲在外面打工,其文化程度不高,因此李寻也属于半个留守儿童,爷爷早年就去世了,李寻又处于叛逆期的阶段,奶奶在家里根本就管不住他。李寻的爸爸脾气比较暴躁,看到李寻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便经常对李寻动手,时间长了,李寻也就习以为常,甚至对学校教师的批评根本不以为意。因此,我也明白了,李寻之所以出现问题,大多是因为他缺少家人的疼爱与关心,并且父亲对他的管教过于强势,才导致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最终体现在班级当中。我深知家校共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尤其是这样特殊家庭的孩子,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心理满足和心理需求上被忽略,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于是我与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积极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探讨,最终父母和老人也意识到了目前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予以改善,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终于慢慢地快乐、阳光起来。虽然上面的案例微不足道,在班级教育的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非常多的故事,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插曲,但是却让我了解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而结合阅读这本书,我也真正认识到了社会和家庭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作用。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观察学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共同解决。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看似是一个指导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的文本,实际上在教师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体现了个人心理的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导教师如何教书育人,同时也指导教师如何反省自己。例如本书的《习惯》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以习惯的语言和习惯的思维来进行教学,尤其是在低年级,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很多教师通常会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高的可塑性,甚至还出现了“什么班级的学生像什么班级的老师”这样的言论,因此教师总是以习惯的思维来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灵魂深处的需求。当教师阅读到这一篇时,会反省自己在教学上是否存在习惯性的行为,会考虑自己习惯性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否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孩子出现了固化思维?是否因为自己的习惯从而判断失误?这些内容令人反思。

关于教育学生,很多人提到作为一名教师你要具有坚强、刻苦、自信等品质,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却说要柔弱,“没有自我的中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力量和美”。这里的“柔弱”指的是敏感,敏感不仅仅是对自己生活中的伤痛、困窘的感受,更是对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及时感受。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应是强势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这种教育是一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和风细雨的,又是不由自主地,看似柔弱,却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书中还有很多引起我的共鸣的话语。例如:“我们已经过于强调考试和成绩了,那不是建立这些学校的主要目的。”“一旦金钱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因素,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出现失衡。”“在所有的职业当中,教育是最伟大的。”这些平和而又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话题,把我带入了另外一个浩渺的思想空间,引我沉思,促我感悟,助我进步。以上所谈只是自己的一点心得,这本书还需静下心来,细细地品,慢慢地悟,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我认为教育不仅要解放学生的心灵,同时也要解放教师的固化思维,引导学生的发展,同时引导教师发展的理念。这本书值得大家反复推敲,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