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法则 成己达人——我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发布时间:2024-04-16

文/国际部/张威

一、一次提问,助我邂逅人生之书

在南大读研一时的开学第一课,一位教授郑重向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即将去一个荒岛,过一段离群索居的日子,除了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资外,只能带一本书上岛,你会选择哪一本?

大家的回答不尽相同:从《红楼梦》到《瓦尔登湖》,从《三体》到《鲁宾逊漂流记》……答案背后是每个人不同的阅读喜好与精神追求。

万万没想到,当时的我竟然被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太多的答案呼之欲出,却受制于那个“只能带一本”的前提条件。于是,当轮到我回答时一时语塞,支吾了半天才勉强说了一本《活着》,然后就局促不安地坐下了。

这次略显窘迫的经历,帮我开启了一次宝贵的自我觉察。我以此为契机开始反躬自问:生命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如何行动才能不枉此生?哪些原则可以让我活得更好?在反复追问和不懈探索后,我有幸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之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是美国杨百翰大学的博士,他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和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全美25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柯维博士所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美国成年人中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30年,在全球140个国家以40种语言出版,影响数亿人打造出卓有成效的精彩人生。

二、告别痛苦?换个“透镜看世界

从南大硕士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我一度非常不适应。具体原因有三点:

首先,工作内容完全陌生。我是文艺学专业的硕士,但当时阴差阳错进入了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从小数学就很差的我,更是莫名其妙成为了一个需要计算社保、公积金的人力资源部HR专员,这让我产生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

其次,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长辈眼中的“乖乖女”,也一直享受着温暖有爱的情感呵护,但进入职场后,我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同事和上下级关系都很难做到像同学和师生关系一样自在,不知道如何与人高效合作加剧了我的痛苦。

最后,个人成长难以为继。上学时总感慨闲处光阴易逝,切换到工作模式后,发现过去的悠哉闲适已成往事。工作日要操心通勤和伙食,工作中要追赶项目DDL(最后期限)。终于熬到周末,除了补觉外只想疯狂消费,阅读成了奢侈,个人成长更是水月镜花。

上述原因的叠加,导致我陷入深深的情绪黑洞之中。那种全方位的消极痛苦,今天回忆起来依然心有余悸。于是,当我特别敬佩的南大学长刘润强烈推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时,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研读,没想到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本书作者柯维认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即思维方式)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视角切换到个人,我一直以来戴的“透镜”是怎样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层面?梳理起来如下:

·笃信“天道酬勤”,但经常盲目蛮干,忽视了科学方法的重要价值;

·践行“与人为善”,却未能洞察到人际关系的本质其实是情感账户;

·追求“全力以赴”,可总是在拼搏的时候忘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指出:七个习惯并非零落分散的心理法则。它们符合成长规律,提供了开发个人和人际效能的渐进、连续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让我们依次经历“成熟模式”——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

5027c614ac21c33ce5c97beafb9efeb

七个习惯与成熟模式图

作者柯维智慧强调了“塑造性格”的重要价值,尤其善用类比来阐明真相。他用《伊索寓言》中“鹅生金蛋”的故事来说明了“效能”的自然法则。真正的效能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效能的精髓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不管是“重蛋轻鹅”还是“重鹅轻蛋”,都不符合自然规律,注定会自食苦果。贯穿全书的习惯分别是:

习惯名称

原则类别

简 要 定 义

1.积极主动

个人愿景

采取行动,为自己全权负责,依据原则及价值观来下决定

2.以终为始

自我领导

个人、家庭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

3.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

实质的创造,是梦想的组织与实践,要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4.双赢思维

人际领导

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非敌对竞争

5.知彼解己

移情沟通

当诚心去聆听别人后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

6.统合综效

创造性合作

即非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选择

7.不断更新

平衡的自我提升

在四个基本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迭代

第一次阅读本书时,我被第四章中关于葬礼的心灵之旅深深震撼,开始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很多人功成名就后,反而感到空虚,发现自己牺牲了许多更宝贵的东西,但那时往往悔之晚矣。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很重要,然后才好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践行使命。经过反复的扪心自问,我终于下定决心转换职业航向,我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情!

三、培养习惯,高效能教师进阶日记

经过不断努力,我终于在2020年下半年正式加入金中河西国际部大家庭,成为了一名国际高中语文教师。进校之后发现我们的“教师天团”学历高、颜值高、水平高,这让我既紧张又喜悦。我喜欢挑战,但也担心自己水平不足拖团队后腿,于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多少有些放不开手脚。

幸运的是,那时候的我已经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自己常读常新的枕边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获得清醒自主的成长,就一定要将学到的法则积极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之中,随时根据反馈调整优化,这也正是成为一名高效能教师的必经之路,下面简要梳理一下我的“高七践行清单”:

(一)“积极主动”与“行前一课”

2021年,我成为南京市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讲师团的一员,每年上半年会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给即将出国留学的高三学子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和平教育。20225月,第一次授课时因为紧张,导致效果非常一般,这让我一度沮丧了好久。在痛定思痛后,我选择了积极主动,在关注圈内发力,一点点提升授课水平,终于在20235月份,上出了一节效果良好的行前一课。

(二)“双赢思维”与青年教师汇报课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更是传递知识和智慧的载体。2022年,我被选中参加全校青年教师汇报课。在准备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了自身能力的种种不足,甚至一度觉得自己会洋相尽出。但当读到书中“双赢思维”的内容时,我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追求双赢,我需要的不是闭门造车,还是要在信任的基础上寻求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帮助。最终,在多方助力之下,我在公开课中取得了师生共赢的佳绩。

(三)“不断更新”与全能教师养成记

《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中的最后一个习惯是“不断更新”,强调的是个人产能。这一习惯保护并优化个体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我们自己。对自己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这四个层面进行投资,是我们在一生中做出的最有效的投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最近几年,我开始认真关注身体健康,持续参加高质量的社群共读,学习情绪调节的高效方法,积极储蓄情感账户,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生命中的喜悦与丰盈。

如果世间真有时光机器,能让我穿越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堂课,我一定会果断站起来坚定回答:“我会带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因为贯穿全书的七个习惯背后,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则,可以像灯塔般为我指引人生航向!”

人生路,漫漫长,与好书同行是幸运,更是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愿继续践行书中真理,努力成为优秀教师,拥抱法则,成己达人,创造一个无怨无悔的高效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