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人性 回归人性——读《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有感

发布时间:2024-05-29

/小学部/华红娣

第一次读周国平先生的书,本来以为研究哲学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需要烧脑才能读下去的。不料,翻开目录,发现每个小标题都是我喜欢的模样。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发现他的文字朴实而又珍贵,直戳心灵,也都是我喜欢的模样。

什么是人性?人性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包括情感、理智、道德、创造力等方面。它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是我们成为人类的核心要素。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去守护人性呢?

一、以儿童特质为中心保护人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人性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和保护。儿童天真无邪、好奇心强,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需要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探索世界的奥秘。

周国平先生在《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这一篇章中提到“究竟是谁发明了戏剧”,答案是:是儿童发明的,没有游戏就不会有戏剧,剧作家和演员只不过是把儿童的游戏当作职业干的人而已。英语教学中,表演是最最常见也是孩子们最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或者会考虑到学生的课外负担等原因,往往表演地不够深入、不够专业,如何解决深入与专业这两个问题,给予儿童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提供更为广阔的输出平台,我想课后作业的设计、Talk show环节的重启、学科活动的组织都是需要我们精心设计。

二、以百思课堂为平台滋养人性

周国平先生在书中提到:我们不但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讲故事,通过故事给问题一个解答。是对是错无所谓,只要是在动脑筋,就能使他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小学部的“每日一问”课程、“百思课堂”与周国平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古有“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反其道而用之——“百思求得其解”!在不得其解的困惑中不停探寻,从而豁然开朗求得其解。由“不解”到“求解”的过程,就是“百思”追求的结果,不解的便是“问题”,求解的过程便是“思维”。从“不得其解”到“求得其解”的过程,正是思维课堂的核心要义。

这让我想起我们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在拓展环节,我们经常会安排故事续写或者故事改编等活动或家庭作业。想起曾经在上到Cartoon timeBobby家的葡萄园中有害虫侵入的故事,教材中用两个单元的Cartoon time说完了故事,但是故事的结尾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布置给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出来的故事精彩纷呈,着实令人回味无穷。我想这样的练习、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思维的练习、有思维的教学。

“百思课堂”是重问题与探究、重合作与表达、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是充盈着思辨、合作、创新的课堂。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要夯实作为核心素养基础要素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将阅读文本作为载体,设计一系列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思维品质为一体的活动,充分发挥语言与思维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多元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从而达成百思课堂中“百花齐放”的目标。

三、以幸福童年为目标涵养人性

如果说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看法,描绘了人、人类应该怎样生活的蓝图,那么,教育就是实现这个蓝图的最重要途径。周国平先生分析了对于儿童和儿童教育认为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期的全部价值在于为将来做准备;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期本身具有价值,使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长,以此为一生的幸福和健康生长打好基础。在归纳完杜威、蒙台梭利等前人的观点后,周国平先生总结道:儿童教育的目标,从眼前来说,是要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长;从长远说,是要为孩子拥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创造良好的基础。这使我想到在我校《五年规划指导纲要及行动手册》中对小学部办学目标的阐释: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童年点亮一生”的教育哲学,致力于创造和培育适合儿童的健康的环境、平等的关系、丰富的课程、高尚的文化;根据孩子的天赋性格、成长规律、能力兴趣,以多元、特色成长环境激发孩子天赋与潜能,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和谐、健康成长,为十二年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不论作为儿童的教育者还是孩子的父母,我们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爱孩子、懂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的快乐成长、健康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与土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也会说到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会成为怎样的“作品”取决于他的生长环境。但是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看到,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的基因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个性的生物学基础,并决定了不同的禀赋。教育不是把知识灌输进一个空的容器,而是既有禀赋的生长。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教育者对孩子的兴趣应予以同情的观察,发现隐藏在其后的能力,给予鼓励、引导。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今天也看到一位博主在深入了解英国教育后这样说道:英国很多名校都有着百年甚至更加优秀的历史,他们的硬件是旧的,但是他们教的知识是新的;可我们的硬件是新的,教的知识确实旧的。简单但是确实发人深省的话语。作为教育者,我们如何利用好我们的教材,设置科学的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禀赋助其健康成长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