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中 蒋敏
“真正的农人,会在乎每一株庄稼;真正的教育,会在乎每一名孩子。”书籍封面上的这句话意蕴丰富,我想这也是周老师通过这本书最想传递给我们的话语。作为一名一名二十余年来辛勤耕耘在中学教育田园里的教育工作者,周老师在这本书里通过对自身在教学实践与生活中所读、所见的不断反思,记录自己对育人这件事的所思所想。无论是教师、教育管理者还是家长,都能够从本书中获得关于如何优化教育实践的一些感悟。
整本书分为六个板块,分别是在乎每一只鸟、顺性而育、莫错过了“芳华”、教育即心育、孩子,你是我的脸、谨防家庭教育的“无证驾驶”。六个板块里面又讲述着周老师对于教育的独白,内容十分丰富。
厚待那“星火”
在本书中,第一辑内容就给了我深深的触动:雀鸟哺雏时,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成鸟在喂养小鸟时,待哺的雏鸟谁叫得最响、嘴张得最大,所得到的食物或喂养的机会就可能最多。久而久之,同巢雏鸟大小悬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有的甚至未及成长,便天折巢中。“雀鸟哺雏”现象,遵循的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是物种生存进化的需要;但是,类似“雀鸟哺雏”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时有发生。
有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课堂更加精彩,或者为了教学进度不拖拉,我们的眼光可能只盯住了那些比较优秀的孩子,对他们往往关爱有加,比对其他学生付出得更多。而一些不怎么出众、平时不吭气儿、不吱声、不亲近的孩子,他们有可能就会被敷衍,冷落,正如那些雏鸟中的弱小者。这些学生很难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得不到表扬,得不到关注,从而无法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感,学习的快乐感和学习的自信感,甚至有的孩子会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这样一来,优秀者越受关注而越显其强,平庸者则越受冷落而越显其弱。
在一个班级中必定有善于表达,喜爱展示的孩子,也存在内敛、沉默不语的孩子。课堂上当老师抛出去一个问题,或一些上台展示的机会,积极的孩子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举手。而内敛的孩子仍然默不作声,静静地坐着。往往外向积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为突出,课堂问题回答得也很完整。而内敛的孩子表达能力偏弱,声音较小,需要老师引导的更多,同时占据的课堂时间也会长一些。有时教学任务多,时间紧,老师可能直接邀请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久而久之,能力强的孩子抓住任何展示、提高自我的机会,他们的能力也随之提高。而本身能力较弱的孩子,在沉默中失去了锻炼自我的机会。对比之下,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会更加的明显。也就是优秀者越受关注而越显其强,平庸者则越受冷落而越显其弱。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要在乎每一只鸟,厚待他们发出的点点星光。在课堂中,当我发现平时较为沉默的孩子突然举手了,我一定会第一个提他发言,不管他发言的质量如何,我都会找到他这次发言存在的优点进行肯定与表扬,并给他一个小小的建议,期待他下次更精彩的发言。同时,我也会对我问题的内容进行思考,在小组讨论时,更多去关注那些沉默的孩子,倾听他的想法并给出建议,再暗示他要不要在这方面向其他同学们介绍介绍。在他向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给予充分肯定,善于挖掘他思维的“星火”逐渐提高他的自信心,也提高他在同学间的交往魅力。
周老师将每一个孩子比作“星火”。就如红军一般,经历长征后的红军到达陕北时仅剩3万人,但是陕北人民满腔热情地厚爱与支持,使得红军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同理,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同样也需要更多的呵护和关爱。我相信每一个老师都遇到过“问题”学生,他们往往成绩落后,常规表现亦很独特。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就像那农人一般,需要给予这落后的庄稼更多的阳光、水以及更科学的管理。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就像班上有的孩子成绩平平,但是善于绘画,那么每次遇到活动时,都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所长,当他们在这方面收获了他人的称赞和肯定时,孩子也会在后续产生更持续的进步动力。
教育中的私人定制
春耕秋收,大自然是最需要人们去敬畏的,它有其不可撼动的铁律。我们要像农民一样敬畏规律,种田有种田的规律,教育也有教育的规律。农民对二十四节气的熟悉程度几乎可以超越任何人,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也要对班里的孩子有全面的了解。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要对一些特别的孩子有一些私人定制。
小王、小张、小鲁三个人是班级异常活泼、跳跃的孩子。他们经常会违反班级常规,和班里同学有这样或那样的摩擦,谈话找家长是家长便饭,但是他们依旧我行我素。慢慢的,我在长期观察中发现,这三位同学虽然之间非常仗义,朋友之间产生问题宁愿自己一力承担,颇有一种梁山好汉的义气。也有其他同学在写作中提及了小王在有些情况下乐于助人的一面。
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教育案例: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正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十分危险,便及时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3点到校长办公室。没到3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他原以为等待他的一定是校长没发泄完的愤怒,以及接下来的学校的处分、同学的笑话、家长的批评。
可陶行知先生却从小卖铺买了四颗糖果奖励这个孩子:第一颗糖奖励孩子提前到达校长办公室,恪守信用,有守时意识;第二颗糖奖励孩子能及时住手,尊重校长,有尊重意识;第三颗糖奖励孩子爱打抱不平,因为被扔砖头的同学曾欺负过女生,而扔砖头的行为表明这孩子具有正义感;第四颗糖奖励孩子知错能改,能虚心到校长办公室承认错误⋯⋯
孩子是需要鼓励的,有的时候一味地批评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那天我布置了写一写班上让你印象深刻的的同学的小练笔,特意收集了几篇其他同学对于这三位同学的一些看法,将其中的正面评价挑出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展示。那天下课后,我感觉到小王有了细微的变化,渐渐地开始重视其他同学对他的看法。但是一个人的改变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来源于日积月累的积累。在这之后,我在平时也会更多的去寻找这些孩子的闪光点,从“心”开始,从堡垒内部去攻破。
教育的本质就是心育,改变一个人的习惯,需要从其心灵入手,因为思维改变了,行为才可能改变,行为改变了,习惯才可能改变。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启发了我:教育需要发现,教师或者家长要能及时发现孩子行为的闪光点;教育需要胸襟,教师或者家长能宽容孩子的错误或过失;教师需要期待,是慢的艺术,不要指望学生在一个早晨或黄昏改变不良的行为,我们要学会期待,期待正能量的鼓励能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心静自然“良”
佛家有云:静能生慧。我们反复告诫孩子学习需要静。这本书中,周老师用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更形象的强调了如何心静:
有一个老张头,当了二三十年屠夫,练就了“一刀准”的绝技。他卖肉很少用电子秤,有人不信,把肉往电子秤上一放,伸长脖子,睁大眼睛一瞅,果真一两不差。当地电视台正在举办“奇人绝技”挑战比赛,冠军奖是一万元,老张头心动了,真的去报了名。
比赛的时候,主持人说:“现在请张师傅给我场3斤4两肉,如果切准了,那一万元奖金就是您的了!”老张头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拿起了刀,但他却迟疑着不敢下手,额上还渗出了细细的汗珠。过了好一会儿,在主持人的一再催促下,老张头才一刀切了下去。在电子秤上一称,整整多出了2两多。
老张头为何发挥失常?是那一万元奖金扰乱了老张头的心神,从而使他难以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来。这个故事很适合讲给孩子们听,尤其是在考试前。经常有孩子和我说,考试时太过紧张,原本会做的题到了考场上就做不出来了。我经常安慰孩子要放松,考试不仅是对知识的考察,更是对心态的考验。考场上,同学们要学会给自己减负,想要加速前行,必须学会放下一些沉重的包袱,正如泰戈尔所言:“给鸟儿的翅膀绑上金子,它就再也不会直冲云霄了。”
考场上的孩子,需要保持心静,而教育孩子的我们,又何尝不需要保持一份“淡泊”,保持一份“宁静”呢?静,并不是说冷漠或者忽视孩子,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戴校有一次在大会上提到,她不建议老师在训斥孩子时怒气冲冲,甚至有时候在行政楼都能听到教学楼传来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声音。我想,这应该就是说在面对孩子时,我们的交流需要心平静气。我想起了李校,每次李校和孩子沟通时,都是细声细语温柔地提出建议,但是效果依旧显著。之前,遇到班上实在调皮的孩子,我也曾生气愤怒地斥责过,但是听了戴校地建议后,我改变了交流的方式,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话,面对那些多次犯错的孩子,我开始静下心来去和他沟通。
我的师傅张晓芳老师就是一个很沉静可靠的班主任,在她的班上有一个经常欺负其他同学的“惯犯”,有一次这个孩子又和其他同学产生了口角纠纷,说了很多低俗不堪的词。她将这名同学叫到了办公室,并没有开口斥责他,而是用一种不急不慌的语速,沉稳的让这个孩子复述一遍他说的话,这位同学没有开口。后来张老师给他分析他在班上的人缘情况,没有生气的斥责也没有批评他的问题,但是这位同学却羞愧地下了头,最后他向张老师道了歉,也表达了对那位与他发生口角地同学的歉意。我想,只有当我们老师静下心来去和孩子沟通,那么那些孩子,他们也才会在沉静中汲取稳定的力量,静下心来去剖析自己的问题。
多一些宽容
无论是实际教学中还是在周老师的书中,都让我认识到老师需要多给学生一些宽容。
上学期我们班有一位女生,经常背着人说别人的闲话。最开始时,她在班上人缘还不错,但是渐渐的和她来往的同学就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了好几位班上的同学给我写的举报信,举报这位女生在背后说人坏话,甚至离间本来是好朋友的几位同学。班上的一些学生知道她做的事后,都很义愤填膺,甚至还有男生踩她的书包泄愤。面对“民意”,我当然不能等闲视之,先是寻找当事人和相关知情人了解情况,又分别找了那些义愤填膺的同学座谈。更为重要的是我和这位同学以及她的家长进行了一场深谈,分析了她的错误以及和家长沟通如何化解此次矛盾。
在这之后,我举办了一个班会,会上我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要给每个人回头的机会。”我偷偷瞄了一眼那些产生纠纷的孩子,他们都在低头沉思。
我趁热打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可能犯错误。犯错误不要紧,圣人都会犯错,谁不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呢?关键是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xxx同学犯的错,我们都可能犯。在我看来,xxx同学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然,还有后面那些同样犯下了错误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方法却太过激进,不过我们都是一家人,家人之间,这些问题我们都能宽容,他们都属于‘偶尔走时,从未离开’......”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宛若一条条没有航标的“季节河”,他们正处于心理逆反期,所以他们的思想容易发生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让孩子们认识到,他们的错误是属于“偶尔走失”,但是“从未离开”,要期待他们理性地回归,期待他们一定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从这本书中,不难看出周老师是一个内心有爱的老师,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经常有家长和我说,老师你对我家孩子的鼓励比我们家长说破嘴都有用。有时我们的一句鼓励,一个眼神,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其实教师心中的爱,不仅点亮了孩子,更点亮了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不仅要埋头赶路,还要抬头看一看风景,细细感受教育教学中与孩子的点滴美好,同时记录下这些温暖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