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政 王英俊
有时候会想,为什么人总是在疲惫和困倦时,颅内产生的第一个想法是“回家”呢?也许,“家”才是那个能真正让人卸下盔甲与披风的地方吧......
——题记
在今年的暑假期间,我忙里偷闲地看完了小说《步履不停》。原著作者是枝裕和,日本著名的导演、编剧、制作人,他的代表作品有著名的《小偷家族》《海街日记》等。
《步履不停》一书讲述了男主角带着新婚的妻子和妻子的孩子,一同回到乡下的家里去祭拜亡兄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40岁的男主角生活和工作都不顺利,并且一直活在亡兄的阴影之下,无法正视自己人生。他的父母因为无法接受长子的离世,在很多年里无视作为次子的男主角的存在,并对其“区别对待”。
是枝裕和含蓄地展现了家庭中的温暖,却又轻轻地隐去了各个家庭成员心中的忧愁与哀伤。故事中的父亲沉默寡言,母亲能干唠叨,妹妹外向乐观,孩子们纯真善良,他们在院子里肆意玩耍,感叹爷爷奶奶家的欢乐时光短暂又迷人。其乐融融之下,埋藏在这个家庭中多年的伤疤仍然隐隐作痛:父亲永远板着一张脸,把对主角的关心与爱护偷偷藏在争吵之中;母亲脸上总挂着盈盈的微笑,却每当提及亡故的长子时,总会脆弱地佝偻背影,悄悄地转身把泪水藏匿;而主角总在飘渺疏离的亲情中感到尴尬万分,尽管在漫长的时光里逐渐开始理解父母,可在寥寥数语间,不过是把对父母的担忧与爱意,隐藏于又一轮话不投机的狼狈之中。
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被是枝裕和搬进文字和镜头中时,总能让我感受到故事里人们虽然生活平淡,但依然能在这份平淡中透出情感的热烈。这些情感大多来自于父母和子女间、夫妻间、兄弟姐妹间的亲情,这种感情像神经脉络一样交织在一起。
这本书让我感到奇妙的一点是,全书一共两百多页内容,描述的故事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从故事开始到结束,故事时长总共也不到24小时。但这并没有让我感到叙述的内容冗长或者啰嗦,反而觉得是枝裕和把各个小事件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细腻。就在这短短的一天中,这家人一共吃了三顿饭,散了两次步,说了整整一天的话。午后的悠闲小憩,院子里的紫薇绚烂绽放,黄纹的蝴蝶翩翩起舞,大麦茶清凉爽口,而手里这块熟透的西瓜也甜得刚刚好……一切的一切都是最平常的模样,但也是一个家庭最幸福美好的模样。
晚间,主角和母亲谈论到最近一位很活跃的相扑选手,但两人想破头也没能想到他的名字。在第二天清晨和父母离别后的巴士上,主角突然间想起了那位相扑选手的名字,他坐在车上急切的回过头,然而此时车已经渐行渐远,母亲也消失在视线中。他不禁感叹道:我为什么总是慢了一拍呢?原文写道:正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感觉到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像以前一样,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这让我想到就在今年八月的月末,我的爸爸因为身体的问题住进了医院,在他出院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开车送他去了单位,在车上我很想说些关心他的话,“天气热,凡事不要勉强”、“刚出院,远离烟酒,不要乱吃东西”……但一路上,我欲言又止、如鲠在喉。那时候的我究竟抱着何种心理呢?可能是羞于表达,因为和我的关心比起来,父母的关心要远多于我对他们的关心;也可能是我无法接受,无法接受父亲正在逐渐变老的事实。我开车带着他一路上驶过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红绿灯的倒数秒数对应着我的心跳,而最后直到与他道别时我都没能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结合今天分享的这本书,我的感悟是,人生短短三万天,步履不停,因为时间是线性的,永远无法暂停或是回到过去。面对流水般的时间,如果少了遗憾,记忆便不能长久;缺少了问题,连事物存在本身都变得不再真实。在大大小小的缺憾背后,我们在平淡的生活里最终学会的,便是有效的沟通和爱的告白。我们与父母各自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虽然我们有着在同一屋檐下的默契与相似点,但在性格、价值观念、处事风格等等方面都有着微妙的区别,所以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彼此之间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家庭矛盾和冲突。但因为我们之间拥有“血缘”这层无形却动人的牵系,让我们即使在存在差异甚至矛盾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到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去拥抱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酸甜苦辣,步履不停地携手共渡人生之路。如此一来,“家”便有了它具体的形状。
事实上,电影版的《步履不停》我很想看但一直留着没有看。我希望找个合适的时间,可能在某天气氛融洽的晚餐之后,又或者在某个节假日午后闲暇的时光,约上我的父母,一起观看,一起感受,一起留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