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学部 朱啸达
“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但当了老师后,我开始怀疑:如果蜡烛终会燃尽,那被照亮的人会不会在某一刻陷入黑暗?直到读完南希·弗雷的这本书,我才明白——教师不该是蜡烛,而该是一条河流,在滋养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奔涌向前。
翻开南希·弗雷的书,第一章就击中了我:“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牺牲自我换来的,而是源于与学生的双向滋养”,书中说社会情感学习(SEL)不仅是教学生,更是教师自我关怀的起点。我开始尝试改变——不是少爱学生一点,而是多爱自己一点。
第一步:允许自己“不完美”
以前,我总要求每节课都要完美:教案必须创新,学生必须全神贯注,连体育游戏的道具都要亲手裁剪成卡通形状。但书中提醒我:“过度追求完美会让教师陷入焦虑,反而破坏课堂的温度”。
一次公开课上,我设计的“动物模仿赛跑”出了意外。原本该学袋鼠跳的孩子突然模仿起恐龙,张牙舞爪地满场跑,其他孩子也跟着哄闹。我急得满头大汗,却听见后排评委老师“噗嗤”笑出了声。课后她对我说:“你知道吗?那个‘恐龙’其实在模仿昨晚看的动画片,他偷偷告诉我,想让你也笑一笑”。
那一刻我突然释然了。第二天,我带着孩子们把“失败”的公开课变成了“恐龙主题运动会”,让他们自己设计怪兽跑步姿势。看着操场上此起彼伏的“嗷呜”声,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放下“完美执念”,师生都能更快乐。
第二步:把“解决问题”变成“共享成长”
南希·弗雷说:“教师不是孤军奋战的救世主,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过去,我总是独自消化所有压力:调解学生矛盾、安抚家长焦虑、应付考核指标……直到一个雨天,让我学会了“放手”。那天晨跑时,两个男孩因为争抢跳绳扭打在一起。我正要冲上去训斥,突然想起书中的话:“冲突是学习社会情感的最佳契机”。于是我蹲下来问他们:“如果跳绳会说话,它现在会对你们说什么”?一个孩子愣了下,小声说:“它可能觉得我们很吵”。另一个接话:“它希望我们轮流玩”。后来,他们自己制定了“跳绳排班表”,还主动帮低年级学生解决矛盾。
现在的课堂上,我会和学生一起制定规则,允许他们犯错,也鼓励他们教我“新东西”。有个女孩教我跳网红“毽子操”,我教她三步上篮。她说:“老师,原来你也会手脚不协调啊”!我们都笑作一团。这种“互相为师”的感觉,让我终于体会到书中说的“职业幸福感”。
第三步:在关怀学生中疗愈自己
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关于“双向治愈”的案例。去年冬天,我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母亲重病住院,我却因疫情无法回家探望。白天在操场带着孩子奔跑,晚上躲在被窝里流泪。
一天上课时,一向调皮的小杰突然塞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纸:“老师,送你一朵不会凋谢的花”。那是他用彩泥捏的太阳花,花瓣歪歪扭扭的。他凑到我耳边说:“我妈妈生病时,我爸爸就给她画花。老师说想妈妈时可以看看天空,因为‘爱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原来他听见了我课间打电话时的哽咽。那天放学,我破例没有加班,而是坐在操场边看夕阳。孩子们在远处嬉闹,小杰跑过来挨着我坐下,什么也没说,只是递给我一颗橘子味的糖。我突然明白,当我教会孩子关心他人时,他们也在用最纯粹的方式治愈着我。
结语:做一条流动的河
现在的我依然忙碌,但不再把自己逼成“燃尽的蜡烛”。我会准时下班去跳广场舞,会在备课时泡一杯花茶,会坦然接受课堂上的小混乱。因为南希·弗雷告诉我:真正的教育不是耗尽自己,而是像河流一样——既有滋润两岸的力量,又有奔赴远方的生命力。当学生问我“老师你怎么每天都有新发型”时,我会晃着马尾辫回答:“因为老师要留点时间给自己变漂亮呀”!他们咯咯笑着,眼睛亮晶晶的。我知道,他们正在从我身上学会最重要的课题:如何爱这个世界,同时不忘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