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际部 徐苏琬
在阅读关于“儿童情绪安全感”这本书时,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模样。情绪安全感,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实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隐形的“护甲”。它如同土壤对种子的意义——没有肥沃的土壤,再顽强的种子也难以冲破黑暗;缺失了安全感的孩子,即使拥有天赋与爱,也可能在恐惧与不安中迷失方向。书中提到:“安全感不是宠溺的产物,而是被看见、被接纳后的信任。”这句话让我不禁联想到哪吒的嘶吼——“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或许每个孩子都曾像哪吒一样,在误解与偏见中挣扎,而情绪安全感正是他们与世界和解的桥梁。
一、安全感:从“被定义”到“被看见”
书中提到,许多孩子的不安并非来自外界的威胁,而是来自“自我认同的撕裂”。这让我联想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哪吒出生即被贴上“魔童”标签,村民的恐惧与排斥不断强化他的愤怒与叛逆。现实中,许多孩子同样被困在“不听话”“笨”“胆小”的标签里,这些定义像无形的锁链,禁锢了他们真实的情感表达。当成人习惯用评判代替倾听、用纠正代替共情时,孩子便逐渐学会隐藏情绪,甚至用攻击性或退缩来保护自己。
然而,哪吒的母亲殷夫人却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她明知儿子被魔丸附体,却始终以拥抱化解他的戾气,用“你只是与众不同”的信念对抗世俗偏见。这恰恰印证了书中的观点——情绪安全感的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到“即使我不完美,依然值得被爱”。这种接纳不是纵容,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情感上的“安全基地”,让他们敢于探索、犯错,并在跌倒后仍有勇气站起来。
二、联结的力量:从“孤独对抗”到“共同面对”
书中指出,儿童情绪安全感的建立离不开“可靠的关系网络”。哪吒从孤身对抗天劫到最终与敖丙携手,从封闭自我到接受父母的牺牲,这一转变的关键正是“联结”。李靖夫妇未曾因儿子的“魔性”放弃他,太乙真人以幽默与信任引导他,甚至敖丙的友谊也在对立中成为救赎的契机。这些关系像一张网,兜住了哪吒即将坠落的灵魂。
现实中,许多孩子的问题行为(如暴躁、厌学)本质上是“求救信号”——他们渴望被看见,却不知如何表达。书中提到的案例令人深思:一个总在课堂上捣乱的男孩,直到老师发现他“破坏纪律”只是为了掩盖阅读障碍的羞耻,才真正开始改变。情绪安全感的意义,正在于将“对抗”转化为“对话”。当成人愿意放下“纠正者”的姿态,以平视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困境时,那些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三、建之路:从“保护”到“赋能”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过度保护”的批判:许多家长误以为“替孩子扫清一切障碍”就是给予安全感,实则剥夺了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真正的安全感,应当如哪吒父亲李靖的选择——不是阻止天劫,而是教会儿子“如何对抗天命”。书中提到,儿童需要“适度的风险体验”,在支持性环境中练习应对压力,才能形成内化的心理韧性。
这让我想到教育中的“脚手架理论”:成人不是为孩子搭建温室,而是成为他们攀登时的支撑点。比如,允许孩子因失败而哭泣“难过就哭一会儿,没关系”,但同时引导他们说出“我可以再试一次”;在冲突中不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帮助双方表达感受。这种“温柔而坚定”的陪伴,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滋养安全感。正如哪吒最终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情绪安全感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永远依赖保护,而是赋予他们相信“我有能力面对世界”的信念。
四、让安全感助孩子成为向阳而生的花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结局中,哪吒挣脱了魔丸的诅咒,而现实中无数“哪吒”般的孩童,或许正在等待一场情感上的“渡劫”。合上书本,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曾经蜷缩在角落的孩子,因为被温柔地拥抱过,终于挺直了脊背,眼中有了星辰般的光亮。
儿童情绪安全感的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个瞬间的累积——父母的一句“有难处不怕,我在这里”,老师的一次耐心倾听“慢慢说,不着急”,社会对“不完美”的包容。正如哪吒最终打破命运的枷锁,孩子们也需要在安全的情感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太乙真人”,用理解与信任,为那些尚未绽放的心灵撑起一片晴空。毕竟,只有当安全感扎根时,成长的枝桠才有勇气触摸天空。
阅读此书后,我更加确信:情绪安全感不是一种静态的“拥有”,而是动态的“生长”。它需要成人以耐心为土,以共情为雨,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让孩子相信——
“无论你是灵珠还是魔丸,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一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