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启思:解锁小学数学思维的灵动密码 ——读《“画数学” 中学数学》有感

发布时间:2025-06-20

 

                                                                         文/小学部 王胜男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常抽象的知识和填鸭式的讲授,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惑,渐渐磨灭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画数学”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理念,为数学教学开辟了新路径,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对教师的教学实践,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画数学”这一独特的学习方式,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全新教学视角与方法,搭建起一座从抽象到具象、从枯燥到趣味的桥梁。

一、全新视角:化抽象为直观

对于数学这门充满抽象概念与复杂逻辑的学科而言,“画数学”无疑是一座连接抽象与直观的桥梁。当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文字与数字的堆砌,往往会令小学阶段的孩子望而却步,难以迅速把握其核心数量关系。而“画数学”则能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空间结构等以图形的形式清晰呈现。

在几何问题的解决中,图形的作用尤为显著。以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为例,学生可以通过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并相加,直观地发现无论三角形的形状如何变化,其内角和始终为 180°。这种通过画图进行探索的方式,比单纯背诵定理更能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本质。

在分析应用题时,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有力工具。例如,三年级下册的一道行程问题:“小明和小红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 60 米,小红每分钟走 50 米,经过 8 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远?”学生通过绘制线段图,将小明和小红的行走路线、速度以及相遇点清晰标注,就能轻松看出两家的距离等于两人 8 分钟行走路程之和,即(60 + 50)×8 = 880 米。线段图让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

就像在教三年级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尽管课堂上已讲解相关概念,但对他们来说依然抽象。倘若学生能够画图,这些图形概念便会直观许多。在做图形题时,学生边看自己画的图边分析题目条件,能更好地理解题意。比如求长方形周长,若仅在脑海中思考,很容易混乱,可一旦画出长方形并标上长和宽,就能清楚看到周长由两条长和两条宽组成,从而轻松找到解题思路,列出正确算式。尤其是面对复杂图形问题,如多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组合的题目,不画图很难想象各图形间的关系,而画出图形后,哪些边重合、哪些部分需单独计算便清晰可见。

二、趣味融合:艺术与数学碰撞

传统数学学习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形式较为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画数学”巧妙地将艺术元素融入数学学习,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学习一年级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时,可以开展“数字绘画派对”活动,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对应数量的水果来表示数字,如5个红彤彤的苹果代表数字5,3根黄澄澄的香蕉代表数字3。绘画结束后,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展示画作,分享自己画的是什么,数量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谁画的数量多,谁画的数量少,通过这种直观又有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字大小比较的理解。学生们在色彩与图形的世界里探索数学,原本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思维拓展:激发想象与创造

“画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并非简单地照葫芦画瓢,而是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寻找最合适的图形来表达数学问题。这一过程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是多方面的。

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生活中的图形大搜索”,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寻找各种图形的原型,如窗户的长方形、桌面的正方形、三角板的三角形等。接着,让学生拿出彩笔,把自己找到的图形画在纸上,并认真标注出图形的特征,如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最后,开展创意绘画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图形组合成一幅有趣的画,有的学生用三角形和长方形组成一座温馨的房子,有的学生用圆形和长方形组成一辆可爱的汽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图形的特征,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他们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时,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运用已有的图形知识去尝试解决,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交流互动:以画为媒,促进知识共享

“画数学”的作品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工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画作,向他人解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教师开展“折纸涂色学分数”活动。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向学生展示如何将其平均分成 4 份,然后用鲜艳的彩笔涂出其中的 1 份,告诉学生这就是 1/4,读作四分之一。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思考如果涂出 2 份、3 份分别是多少。在交流环节,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折纸作品,分享自己对分数的理解。有的学生说:“我把纸平均分成 8 份,涂了 3 份,这就是 3/8。”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们可以从他人的作品和讲解中获取新的思路,拓宽自己的思维,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培养画图习惯,助力数学学习

阅读《“画数学”中学数学》让我深刻意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知识时,我也着重跟孩子们强调了画图的重要性。然而,不少学生在做图形题时仍不太愿意画图。这让我进一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

《把数学画下来》一书给了我很大启发。学生的画图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给学生展示通过画图解决问题的例子,让他们切实看到画图的神奇效果。同时,设置专门的画图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画图的重要性。

《把数学画下来》为教师规划了详细可操作的方案。书中 “画是什么”强调画图对思维和数学学习的帮助;“画有什么用”通过三个故事和案例阐述做题画图的原因、作用及方法;“怎么去画”提出画图的策略和技巧。特别是下篇提到的“上课要画”“下课也画”,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案例和作业设计。我会尝试将这些策略和技巧应用到班级教学中,相信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会有显著成效。

六、个人成长: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反思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过于侧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特点与个性化需求。通过本次学习、沉淀与思考,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也获得了全新的视角。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切实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分层教学目标与任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并运用“画数学”等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与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例如在教授几何概念时,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拆解图形结构,在数字认知教学中开展“主题绘画创编”活动,让学生在艺术表达中主动理解数学逻辑。鼓励学生用绘画作品阐述数学思路,通过互评与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数学学习从“单向输入”转变为“双向互动”。

我相信,以画启思,以兴趣为引,以创新为翼,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当每一幅画作都成为思维的“成长切片”,当每一次分享都成为思维的“反光镜”,学生将在“画中学、画中思、画中悟”的循环中,真正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而这,正是数学课堂活力的源泉,亦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