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1-15

李玉敏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建立在对个人生活史的评估和反思基础上的,被教师认可并在日常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实际使用的、与情境相适应的动态的知识体系。实践性知识反映出教师在“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机智,是他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性知识既是教师知识的核心,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起点。

知识管理是指发现、选择、组织、提取、呈现信息的系统过程,包括了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新知识的产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定义指教师作为个体对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从而实现自身知识升值的过程;第二层定义指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知识的管理。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创建于2010年9月。创建以来,围绕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复盘评课的回顾评述

学部新建伊始,教师都是新入职的青年老师。如何倡导真实的活动与评价,激励新手教师养成与专家教师类似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引导新手教师逐步习得对自身专业发展极为重要的缄默知识和专家技能,促进其元认知、教学智慧、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成熟,是学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1年11月,青年老师程辰执了公开课《认识时钟》。学部组织了“复盘式评课”,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师生对话进行了逐一的回顾和评价。

在发言中,老师们给予这堂课这样的评价:

——从教学内容上看,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生活经验,但又说不清楚。老师要依靠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和技能,这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

——程老师教学设计中处处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如开始的导入,中间一天的时间安排,练习等等,孩子感觉到了数学与他们的联系,感觉到了数学的有用, 孩子学习中很有兴趣。同时,因为孩子们有不同的经验,对知识点有自己的见解(有些并不一定完整或正确),导致了孩子的一些发言与老师事先的准备有出入,使老师猝不及防。要防止这种情况,需要老师准备更充分一些(对教材、对孩子)。当然还要学会随机应变。

——激发兴趣是又一个特点。让学生多次动手操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孩子积极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成了学习的主体,因此才有了孩子把桌子敲得梆梆响要发言的有趣场景。

——老师走教案的痕迹还比较明显,课堂中怎样启迪学生智慧?不要总让孩子回答问题,能不能让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如可以让孩子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说一说,还有出现一天生活场景时,让孩子找找图中钟表你发现些什么,就比自己讲出问题好。 

在对课堂的复盘评课中,我们邀请相关教研员全程参与,及时指导,帮助教师加强理论素养、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及能力。复盘评课后,我们又开展了“对评课的评价”,组织大家观看“复盘评课”的视频,引导讨论:我们的讨论是否有真实的价值?我们的反思是否指向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等,使教师省察理论与实践、话语与行为、问题与方法之间的联系,不断地修正与更新实践性知识,探究自己

的教学,建构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增进教学实践能力。 

二、“鱼牛故事”的思考分享

如何组织教师通过搜集、整理、加工案例,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何组织教师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共享组织或个人积累的实践性知识,也是学部关注的工作。

2011年暑假,学部布置了一份独特的“暑假作业”,作业要求如下: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到我们日常教育教学的实践,联系自己的阅读,你想到些什么?请写一写:

邱明莉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在作业中这样写道:

——《北大荒的秋天》《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可能上这课时把孩子带到北大荒,带到烟台去亲身体验。此时,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而具有自我的特质,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余洁老师在作业中这样写道:

——开学后我将教三年级,三年级开始有习作。学生写作文难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块心病。假期里我带有功利性的目的读管建刚老师一系列有关作文改革的著作。管老师一开始就训练学生的“心灵力”,这个“心灵力”包括敏感力和思考力。在敏感力训练方面,管老师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亲历其中,抓住内心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此时的管老师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更是学生亲历经验和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者,也是新旧知识交接的平衡者。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自觉主动地改造、建构自我与世界、他人、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教师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绝非被动的,事实上他们给规范体系注入自己的喜好与个性倾向,把自己的差异融进公共规范理论中,形成一种自我建构。教师应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实践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对话和质疑,与各种教育理论重组、融合,产生既非自身原有经验也非完全照搬某个理论或方法的实践性知识,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变革和自我建构。

从上述的“鱼牛”作业,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世界变动不居,而教育需要自我理解过滤,教师实践性知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作用。实践经验利于帮助个体形成某些朴素的外显性的教育信念,而教育理论则利于帮助个体理解和把握教育世界并形成缄默性的教育信念内隐于个体的意识中,当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印证后,就会转变成教师个体具整体性意义的教育信念。

3、教育微博的记录反思

实践性知识管理要求管理者关注以下工作:组织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回望教育教学历程,运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示明自身明白的事理、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如何引导教师开展叙事研究,提高方法论意识和研究自觉,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积累实践知识。2011年2月,小学部开展了“教育微博”比赛。

在微博比赛的通知中,我们这样写道:

和孩子们在一起,和同事们在一起,我们一定有许多的小清新,小感动,小记得,小温暖……正是这些“小”,组成了我们饶有意味的每一天。不要让它们就这么沉没在时间中。当我们写教育叙事的时候,当我们写教育案例的时候,这些都是可以妙手拈来的,它们才是最鲜活最切已的。

如果我们能尽可能地多记录下一些过程,我们积累起来的,不仅是经验,更是一种感慨,一种珍惜。如果我们能有一个方式,记下我们真诚切己的感觉,对于各自的生命,都是一种丰满和呈现。零碎的,将变得完整,混乱的,将变得清晰。困惑的,将变得坚定。

在微博中,老师们这样写道:

沈音波老师

——原来每个孩子们都有着五彩的梦想:朱林睿说要研制变形金刚4,然后送一个给我,我好期待!戴嘉明说要在学校旁边开个酒店,如果我在食堂吃腻了,就到他酒店去吃,我好幸福!……真高兴我能参与到孩子的梦想中去。

夏成君

——经验丰富的老师,将课堂中的细节与学生习惯的培养,融入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节语文课,一段文字、一个句子、一个词语背后可以引申出如此多的哲理寓意,不光学习了老师本身的闪光点,也同时以学生的身份感受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修身修心修性!

骆源源

——有幸观摩周益民老师的课堂,想说的太多,思绪也追随着课堂而蔓延。教师诗意的言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习得词语的身体化技能。静心倾听文字的声音,让孩子发现日常生活、经历世事的美好,把未曾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才能发现其中另有一番天地。

骆源源

——学习桂林山水的词串,西西说:“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就像有两个世界一样!水上一个世界,水下一个世界!”课堂上,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小小年纪竟能说出如此精彩的语句,有你天生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更父母和书本的熏陶。谢谢小家伙,让我开心了很久。

周芳芳

——人的生命犹如一颗刚刚成熟的麦子,有着截然不同的道路。有的麦子可能被装进麻袋,堆在家里,等着喂猪;有的可能被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还有的可能撒在地里,发芽成长,结出万亿颗麦子。人与麦子不同的是:麦子无法选择是变得腐烂还是做成面包,或是种植生长。而人却有选择的自由。

从2月13日开始,到6月13日结束。小学部的教师微博,令人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愉悦。在各自纷繁的工作和生活中, 大家捕捉了美好的瞬间,记录了各自美妙的心情。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油然而生的职业幸福感。与此同时,老师们发现与澄清了镶嵌于自身的隐性教育观念,加深了对实践性经验的体悟,促进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系统化。

4.教学反思的互动对话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一种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当我们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研习教学反思时,我们发现,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与智慧获得系统化的整理,有利于教师实践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从而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教学反思简单、重复,对课堂只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不善于从知识管理的视角下进行教学反思,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他们不断丢失或放弃已有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利用、交流、共享缺少同伴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同时,由于工作量大,老师们教学反思撰写时间难以得到保证,也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因此,我们学部把教学反思的撰写,纳入教师的日常考核中,每学期进行评比,并在每周五下午,组织教研组专题进行教学反思的探讨和交流,给予方法指导。

老师们在反思中这样写道:

——、提问:读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天碧草话斜阳”,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朱泽业站起来说:我好像看到了他们站在蒙古包外,喝着奶茶,吃着手抓肉,在看小伙子们套马,摔跤。听到这样的回答后,我的瞬间感觉是:答偏掉了,没有答到“天涯碧草”情境上来。于是我抢过话头,说:是啊,夕阳西下,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站在蒙古包外,人们怎么能舍得分离呢?

话说出来了,话仍在说着,心里却开始懊恼。我为什么要和学生争夺发言呢?等他说完,也是可以的。我想,在课上话多,一是心理上感觉知道的比学生多。二是因为平时课时比较少,必须把大量的内容压缩到比较少的课时里讲,就养成了这样的“强势”发言的习惯。对学生缺少耐心,缺少信任。

                                                                                                                  《草原》第二课时

——导入的时候,我出示了两片树叶(翠绿的、枯黄的)让学生说想摘哪一片,很多学生表示不愿意摘绿叶子,因为美的要留在树上。这真让惊讶,备课预设时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学生会有这种回答,但他们的选择正好与本课作者相同,只是作者的原因更深入些,这需要我们的引导。

当讲到叶子的贡献时,很多学生能从书中找到具体句子加以分析与解释,而且说得不错。这篇课文在备课及上课的过程中没有疑惑,同样也没有引申。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没有渗透,很困惑要不要讲。初中时,尤其是初一教学过程中,这是必须要掌握的。或许应该向学生提及一下,点到为止,不作细说。

                                                                                                        《做一片美的叶子》第二课时

——由于是第一课时,课堂上专门讲了字词,现在倒有点自惭形秽了。我只是将书后字词拎了出来,让学生读了读,根本没有讲解字的写法与用法,所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在课堂上应该是不够的,这一点我要深入学习,毕竟3年级的学生,还是应该先掌握好字词的,然后再分析课文。

                                                                                                          《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

知识的获得、重组、变革、更新需要学习,新体系的构建,新思维、新策略的产生都需要学习。教学反思是教研活动中很重要的内容,一个有生命的教研组必须在教学反思环节有制度的保障与文化的指引。 “知识共享”需要一个平台,而教研组就是一个平台。教学反思如果没有与同伴交流对话的机会,那么教师个体对自己教学没有清晰的认识,一个人不能准确的认识到自己问题,那么教师个体也就无法深入反思,这就需要一种群体性的反思。 

   在以下的反思中,我们看到,教学反思不再是单独的沉吟,而是互动的对话:

——今天是2月29日,我第一次关注的特殊的日子。因为4年才有这样的一天啊。程辰上午第三节课正式上课。纵观这节课,我认为目的明确,思路清晰,重难点都已突出并练习到位,教师语言亲切,善于调控课堂,孩子们学的扎实而且开心,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虽然也因为经验问题有些地方考虑不够充分,但是瑕不掩瑜,程辰在课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对于一个才工作一学期的新老师,这样的进步令人欣喜,下午的复盘式评课上,数学组的老师也是肯定了她的进步。大家很诚恳的说了自己听课的想法和建议。

最后,我说:我目睹了程辰从“毛课”到“成品课”的修炼过程,我希望我们都要缩短这个修炼的时间,我们要把平时的每节课都当成成品课的倒计时来对待,那么,相信我们的教学一定是高效的。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学部初步搭建了各种知识共享的平台, 通过学部网页、教师博客等形式,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同时,建设知识共享型教研组,完善知识管理的各项制度,促进了学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结: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就其内涵而言,并非新生事物。实际上,许多学校的许多常规工作,都属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范畴。比如:教师个人成长档案的建立、学校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教师博客等。但是这些工作,往往来自于模仿或来自于经验,有许多工作,比较零碎或者散漫。许多学校并未能真正发现这些工作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并从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角度,考量日常工作,也未能很好地对这些工作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管理,使之形成一个内在的科学有序的框架。

通过思考和实践,我们意识到:

1.在知识管理中,组织中群体或个人对知识的辨识能力、制定奠基于知识之上的激励方案的能力、施行分享知识的策略的意识与能力都直接影响着知识管理的效能。

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变化和发展的空间。学校通过创造环境,促进教师反思,特别是群体的反思能够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更新。

3.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并不能保持完全的独立性,只有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定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实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基于学校管理的现状,以知识管理的眼光,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储存、交流、利用进行科学的考察,并进行科学系统的改进,以有效地提高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改进校本培训方式,提升学校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