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意外” 修炼教育机智

发布时间:2016-05-04

 

朱雪华

 一、提出问题

情境:“这是我的橡皮。”“才不是,是我的。”课间,两名男生在教室门口发生了口角。这一幕正好被夹着书,拎着小黑板,正准备来上课的数学老师看见了。他看了看手表,还有两分钟就上课了。于是……

方案一:老师俯下身子严肃地命令学生有什么问题下课再说,准备上课了,两名男生不情愿地上位了。终于上课了,一切显得井然有序。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他举手了,就是刚才在门口与同学发生口角的其中一人,老师暗自庆幸刚才的压制有效了。微笑地向他投去了期许的眼光,他终于得到说话的机会了。“老师,刚才那块橡皮真的是我的。”……

方案二:老师俯下身子微笑地说:“还有两分钟就上课了,你看我双手拿着这么多东西,你们能帮我把小黑板拿进教室吗?”他们看了看老师,就接过小黑板走进教室。老师马上对大家说:“刚才两位同学吵了架,但是有的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还帮助老师把小黑板拿进来,我相信他一定能上好课,课后再解决问题。”后来那两位同学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比较安心地听老师上课。

其实不同的表达的方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起到的效果却截然相反,为什么不能用巧妙的、机智的言语代替了严肃机械的言辞呢?方案一中的教师利用教师权威压制住的仅仅是学生当时的行为,是一种在老师眼中不恰当的行为,影响到老师正常教学计划的行为,而不可能控制学生的思维。在看似平静的课堂上却隐藏着两颗“定时炸弹”,老师精心的维护最终也只能功亏一篑。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不能巧妙地处理,这就是缺乏教育智慧的体现。教育智慧是在不断反思实践中生成的,它是缄默的,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而方案二中的老师却以简单轻松的言语、眼神、气氛以及榜样加以调和,让学生安心地听课,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这种应变能力正是智慧的体现,机智的反映。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前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如果教师不能灵活巧妙地加以处理,就会造成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有损教育威信,妨碍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机智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够对突发的教育问题沉着应对,可以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智。乌申斯基说:“所谓教育机智,缺乏它,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

  二、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机智,是本文最核心的概念。

 (一)国外对“教育机智”的定义

将机智和充满机智的概念引入到教育议题中来的学者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Herbart)。加拿大范梅南直接将教育机智定义为:“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机智是在迅速变化的情景下采取有创造性的和有教育意义的行为的能力(1arana)。

  (二)国内对“教育机智”的定义

据我国《辞海》解释,“机”就是“灵巧”,“智”就是“智慧”,机智就是急中生智。《现代汉语词典》把机智解释为“脑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育机智,可以将之视为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我国教育学者黄娟娟提出,教机智就是一种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的才能。我国教育工作者吴德芳认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所具有的在复杂、微妙的教学情景中迅速且恰当地行动的能力。《教育心理辞典》定义教育机智为: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千变万化的,随时都可能发生事先难以预料的,但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这种“特殊对待”,心理学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智力定向能力,对学生活动的这种敏感性,以及依据学生新的活动,特别是意外的活动,快速做出反应,并能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称之为“教育机智”。

  (三)本文对“教育机智”的定义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能够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教育机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研究内容

  故事一:你观察得真仔细!

在教学“5以内的加法”一课上,首先出示情境图,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都能够这样描述图意:“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后来又来了两个提着水桶的小朋友。”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争先恐后地回答。一名学生说“为什么那两个小朋友提的水桶里没有水呢?”“啊?”我笑了笑:“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次我把机会留给了班上一名机灵的孩子,他的回答同样让我感到意外。“为什么那两个提着水桶的小朋友表情那么痛苦呢?”此时我意识到不能再一笑了之了,要给学生的回答一个合适的评价。“哎呀,正因为水桶里有水,小朋友辛苦地拎着,才会有那样的表情,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案例诠释: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确看着这幅图提出了一个问题,合情合理,只是没有从数学的角度去考虑,所以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其实对于第一名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当时只是觉得好笑,甚至觉得他是故意,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没有正面回答他,然而正因为这样,接下来的孩子居然也提出了让老师吃惊的问题,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教师必须发挥自己实践智慧,说了一句“你观察得真仔细!”在表扬他的同时自然过度到正题。课后针对这一事件老师进行了反思,由于自己的不恰当语言信号引起了学生的误解,学生脱离了课堂主题提出了奇怪的问题,而能够提出这样问题的往往正是那些灵活善于观察的孩子,在此情况下老师怎么能打击他们呢,唯一能做的正是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正确引导他们,这正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出来的智慧。

 故事二:这是送给我的吗?

“下面我们来做个口算比赛”当老师布置完任务后孩子们迅速从文具盒中取出一枝铅笔做好写字准备。这时一位男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我看见了他,也预示到会有什么突发情况发生,但我还是微笑地给了他说话的权利。他终于站起来了,“老师,张欣淼,她在折纸飞机,而且还在用水彩笔涂色。”我立刻把视线转向了他的同座位,微笑地看着她,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口算比赛终于开始了,小朋友们个个争分夺秒地算着写着。这时,我走到张欣淼的面前,摸摸她的头,俯下身子,轻声说到“刚才淼淼折的这么漂亮的飞机是不是想送给老师的呀?”一开始她不知道怎么回答,显得有些害怕。我接着微笑地对她说“可以让我看看吗?”她这才从抽屉里取出那个还没有来得及完全着色的纸飞机,显得有些紧张。“这个颜色真漂亮,是准备送给我的吗?”在我的一再“逼问”下,她羞涩地点了点头,恩了一声。我高兴地拿过了纸飞机,并且对她说了声“谢谢”,她也笑了。接着,我从她身边走开了,孩子们继续认真地做着口算,她也不例外。时间到了,我巡视了一圈,孩子们都已经写完了。在核对答案时,通常采取一名学生直接报得数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其余学生做法官判断正误的形式。此时大家都积极想成为小老师,我又注意到了她,她手举地很高,我毫不犹豫地给了她这次发言的机会。她声音响亮,汇报的完全正确,全体法官都给了她最响亮的掌声,我欣慰地笑了,她也笑了。

案例诠释:当老师看到那个男生迫不及待地举手有话想说时我就预感到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我没有犹豫,在同学们都在写口算时老师悄悄地走到她身边“这是送给我的吗?” 让他从害怕、紧张、羞涩到放松,巧妙地化解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尴尬。课后老师喊住了张欣淼,她蹦跳式地来到老师面前。老师拿出刚才的纸飞机,“老师非常喜欢这个纸飞机,谢谢你,要是全部涂好颜色我想会更漂亮的,你愿意全部涂好后再送给我吗?”她非常乐意地点了点头,拿回了纸飞机。“但还能不能在上课的时候画?”“她摇摇头。”“对,这就对了,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课上做出的纸飞机永远是不完美的,少了一半机翼,相信你课后会做出一个更美丽的纸飞机送给我,对吗?”老师之所以能够巧妙快速地处理这一课堂突发事件,在于平时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及时反思,对他人教育故事的学习和领悟,在突发事件面前从容不迫,教育机智源于反思。

  四、讨论

上面的两则小故事中的教师课堂处理方式从不太成熟到成熟,这正来源教师反思下生成的教育机智。通过回忆自己的教学片段,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联系别人的教育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在下一次突发事件来临时表现出高智慧。

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没有进行深入的反思,形成的知识只是肤浅的知识,不是真正的实践智慧,也不能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巧妙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更不利于教师成长。

“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教育机智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生成,也不是说套用有经验教师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自己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就能表现出教育机智,它是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善于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客观地分析学习别人的优秀教育故事,从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那部分,由此可见只有在不断地实践探索反思下才会生成教育机智。

 

参考文献:

[1]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3] 皮连生主编,教与学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耿涓涓,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研究,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

[5] 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林崇德主编教育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