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5-04

 

  蒋慧   

  [摘要]多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将人类从婴儿到成年期的发展划分为多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及其变化进行了解释。皮亚杰创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论,指出儿童从上一阶段到下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增长,而且思维也发生了变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当根据皮亚杰理论,遵循儿童发展的阶段规律,把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皮亚杰  中学语文教学  发展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着力于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给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理论基础,更是我们实践的借鉴。

一、要尊重个体发展的规律,不能毫无根据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婴儿到青少年在认知方式上要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阶段的递升不仅仅表示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求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在质上的改变。这启示我们,在对中学阶段的儿童施教时,首先必须确认其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然后根据其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学阶段的儿童刚刚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涉及抽象思维和多个变量间协调的心理任务。但同时,皮亚杰自己也认为,多数成年人只能在他们极为熟悉或是极为感兴趣的少数领域中使用形式运算思维,因此,中学生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是很正常的,并且,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的连续性,我们仍然需要对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继续使用具体运算阶段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具。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人物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比较。例如读完《背影》,教师可以尝试问学生:“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关注过父亲的背影?当时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儿童深入课文的情境,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从而能够理解体味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地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初一的文言文有《狼》这样既短小又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有《夸父逐日》这样极为短小的成语故事。到了初二,开始出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篇幅不长的散文名篇。到了初三,才出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这样议论性的文章。这样的安排可以说符合初中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其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但是,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也有许多乱象,比如过早地系统教授文言文语法,这对刚进入初中对于文言文认知较浅且几乎没有什么语感的儿童来讲,无疑破坏了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他们的年龄阶段尚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过于抽象的知识。

当然,根据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过于简单的问题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没有作用。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教学,促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图式,建立新的图式。

二、在活动中激发儿童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这启示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创设活动情境,帮助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和理解所习得的概念,而不是生硬地记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在课堂内外设计多种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促使儿童积极投身各种活动,从而促进其智力发展。课堂上不能只有提问与回答,课后也不应当只有书面作业这一种形式。

例如,在进行《到民间采风去》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打破教师课堂教授背诵记忆的传统模式,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查找各地各时的民风民情,同时每个小组可以选择方言、当地风俗、节日探源中的一项进行调查研究,采用走访等形式搜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已经查找到的资料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这样的活动有趣又有挑战,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而知识与能力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已经慢慢渗透进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他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自己找寻平衡,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的主动性活动远比教师枯燥的说理生动有效得多。

再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朗读讨论等展示的机会,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增强语感,明辨知识,提升能力。

三、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恒定不变的,但是发展阶段同年龄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个人的智慧程度、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文化教育和所活动的范围的不同,有些儿童可能发展得快些,另外一些儿童可能发展得慢些。这启示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和熟悉儿童,了解其认知发展的水平,并对于发展较快和较慢的儿童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帮助其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中学阶段的儿童已经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开始能进行一些抽象思维,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由于我们的按年龄分班,导致能力不同的儿童集中在一起,许多孩子的智力发展还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每个儿童的能力发展水平,尽量地针对儿童的差异应材施教。

首先教师要学会观察,在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或者根据作业的反馈来观察每个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在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之后,在教学作业等方面尝试对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如果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语言要简短,同时借助一些形象的道具。在作业设计时,可以考虑分层作业。例如学习《桃花源记》,对于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对其作业的要求就是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用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对于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对其作业的要求除这些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广度与深度,例如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把握陶渊明作品的风格,以及形成这种风格的个人及社会原因,或者是与其他名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分层作业建立在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有效发展。

当然因材施教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在课堂活动中分组的艺术,提问的艺术等。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在皮亚杰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更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安妮塔·伍尔福克著,伍新春等译.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