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 厚德 载物——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5-27

 

 陈柏华*

下标:*作者系南京市金陵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周易研究会会员,江苏省青少年写作协会秘书长。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和“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两个最基本的教育观念。这是叶老对教育最本质的揭示,也是叶老自生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人生写照。低学历的叶圣陶先生何以具有如此深厚的学力,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靠的是叶老自觉进取的好习惯和过人的自修能力,靠的是叶老强烈的厚德载物利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我们不仅要继承秉守叶老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它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我们还要以叶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历程作为榜样,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中有这样两个影响十分深远的观念:(一)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形成自能自致之能才是最根本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谆谆告语不如使之自化。”“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这两个观念貌似谈的是两个独立的问题,但如果从进德修业这个角度看,它们之间是完全相通的。“进德修业”自然是以自我为主体、以利美社会为旨归的自为自致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源自外在的催逼,更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必然也必须是一种自觉而持久的遇挫而不辍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从本质上说自然是一种好习惯的表现。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的进德和修业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的两个教育教学观念,除了叶老对教育教学的本质的清晰透彻的认识而外,我想还应该与叶老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这应该是叶老的经验之谈。我们都知道叶老学历并不高,读过几年私塾后,只在新式学堂里读到高中,迫于生计,叶老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幸运可以进高等学府或出国留洋继续深造,他没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的面命耳提,就这样的一个小小的中学生却在日后的日子里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及大学教师、教授,与友人发起组织过文学研究会,历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的编辑,先后主编或编辑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文学旬刊》、《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深刻的影响过和依然在影响着我国语文教学界乃至我国整个教育界的大师级人物。叶老这样承载着我国语文教育改良使命,利美恩泽我国教育数十年,除了叶老的热爱教育,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而外,更主要的在于叶老深厚的学养和过人的识见,这就是我国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完美人格——“厚德”“载物”。

叶老如此深厚的德行学养,自然不是天资的禀赋,他所做出的重要社会贡献,产生的深远的社会影响,赢得的人们广泛的尊敬,不是凭靠时运,更不是靠他人的赠与,凭靠的就是“自强”的习惯和“自致”的能耐。叶老的一生,可以说就是教书、编书、写书的一生,也是进德修业的一生。他的人生目标很明确,不管做什么事都指向“育人”这一点。他编书,他写书是修业,但又何尝不是在“进德”呢,他一边积极的影响着别人,也同时在不断的提升着自己。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何以认识得那样的透彻,这自然与他对语文教育的过往的反思、现状的观察和对未来走向的深入研究分不开的,这是在修业,同时也是在进德。他一生编写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这几十种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过程,自然就是他对语文课程整体的系统的探索实践反思调整提升完善的努力过程,也是对语文是什么、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语文到底该怎么教等一系列最本质的问题的持久的深入的探究过程,没有人逼迫,没有利益的诱惑,有的只是局外人难以体认的艰辛劳苦。可谓是殚精极虑呕心沥血,每一套教材的编定写成,都是一个浩大的系统性工程。叶老如此辛苦的劳作过程,从其个人成长这个角度看,就是叶老勤勉修学,不断进德自强的过程。

为了让自己不误人子弟,为了让自己能够发挥更多更广泛的社会作用,叶老是如何让自己由一个低学历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深学力的人的过程,我们实在难以看到,但从叶老提出的“养成好习惯”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上来看,叶老之所以能够事业有成,备受他人尊敬,应该就得力于他自己有一个“好习惯”,就在于他的学问知识多是凭靠自己获得的。他拥有好学的习惯,他具有会学的能力——“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叶老由己及人,把自己的自觉、自为、自致、自能的“进德修业”人生历程,总结成语文教学的经验,提炼成语文教育思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叶老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切实可行的效验,就在于先生言从己出,一切从事实从实际出发,从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死板教条贩卖概念自欺欺人。

叶老先生除了在教书、编书、写书的过程中,边做边修,不断的提升自己而外,他读书为文的硬底子又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很少见到叶老谈自己是如何读书如何进修的。但我们由一件事,就大致可以看到叶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为生计所迫的境况下,是如何心怀不泯的希望之火,是如何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大家都知道儒家有所谓的“十三经”,这是中国古来真正的大知识分子大学问家玩读的书,但凡能够精通其中一部都可以名家,文天祥所谓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就是说他凭靠精熟一部经书而得以进身仕途的。叶老为检索十三经经文的方便,1923-1934年间编订过一部《十三经索引》。该索引以世界书局缩影印嘉庆阮刻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以文句首字作标目,在索引正文中,所有作为标目的单字依笔画顺序排列。每一单字下,列出了十三经中所有以该单字打头的文句,并注明其出处简称及在《十三经注疏》中的页次,栏数。这样就可以很为简便的查考十三经经文中所有文句的出处这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功夫,需要有多大的耐性,真的是“十年磨一剑”。 从表面看,这只是做的一项编辑工作,但我们可以想见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叶老在应对各种繁忙事务之余,一定是朝于斯、夕于斯。十数年一直浸泡在这《十三经注疏》里,叶老该受到怎样的浸染,怎样的熏陶。所谓“积淀”所谓“学养”所谓“底气”,我想就是这样形成的。叶老尽管在“十三经”上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但他没有走国学研究的道路,而是把深厚的学养无形无声的应用到他的语文教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上了。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找到叶老学历那么低,可学力却何以那么高深的缘由了。自强不息,精进不已,教书育人,在不误子弟的同时,不经意间成了影响当世绵泽后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教育大家。叶老的成长历程绝对是一个自觉、自愿、自勉、自强的历程,叶老之所以能够承载如此之重负卓然名家,凭靠的就是他在不断自修自致自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深厚学养和德行。

庄子《逍遥游》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现在有不少大学本科、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学历不可谓不高可学力却往往轻薄得令人担忧,他们有教好学生的热情,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可是却忽视了学习,忽视了自我充实,不知道或不愿意在自我进修上花功夫做投资……工作若干年后,有一部分人因为屡不见成效于是“金剑沉埋,壮气蒿莱”,渐趋消沉,最终不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成为一个耽误了自己贻误了学子,于己为有悔于人为有愧的人。

其实,不管做什么工作,要做好,做出色,不是单凭热情的,更需要实力,而实力只能靠“自致”。通观叶老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个自觉、自强的一生。他凭靠的就是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己学习的能力,获取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当然,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历史使命感,这是一个人真正的持久的自信和热情的源泉。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必须是出自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必须首先是一种自觉,然后就是靠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的习惯,靠自致自能自为的品格与能力,毕竟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叶老的人生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叶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不仅是我们教育教学理应秉守的圭臬,对我们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也应该是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的。